蚂蚁岛:“一座海塘”的红色传承_舟山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蚂蚁岛:“一座海塘”的红色传承

2023-08-24 09:59:26

zsrbs0824001_006_01_b.jpg


  火热的夏天,踏上普陀蚂蚁岛,迎面而来的,是红色的风景,更是红火的风情。

  红白相间的“蚂蚁岛5”渡轮靠岸,红底镶嵌白条的客运站映入眼帘,外墙点缀着一颗颗红色五角星。旅客通道上方,“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十二个红字尤为显眼。

  走在1300余米的三八海塘上,海塘坡壁上的一段段文字、一幅幅黑白照片,再现了1972年6月动工的海塘建设场景。当年300多名妇女勠力同心、历尽艰辛,提前一年零八个月建成这座海塘的奇迹,仿佛就在昨天。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八八战略”中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时隔2年,他踏上蚂蚁岛,在考察后指出:老一辈创造的“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还要继续发扬光大。

  如今,站在三八海塘上,一眼望去,新建成的海岛共富工坊——“三间工厂”,游客络绎不绝,体验着搓草绳、织渔网;夜幕降临,海塘边,游客观海景、品海鲜、吃烧烤……

  日有风景、夜有风情。当年三八海塘围垦出来的30多公顷土地,已成为蚂蚁岛共富岛建设的“新引擎”。

  20年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作为红船精神引领下的浙江“红色根脉”之一,“蚂蚁岛精神”已成为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思想支撑和精神财富。

  三八海塘,筑起一座人文精神丰碑

  吃过晚饭,到三八海塘上散散步,与老姐妹们聊聊天,已成为今年92岁高龄的李雪浓生活的一部分。

  “蚂蚁岛妇女汗水与心血的结晶。”每每看到刻于海塘上的这句话,曾担任过蚂蚁岛长沙塘村妇女主任、农业队长的李雪浓,源于身体的那份“酸痛”记忆就被唤醒:“当时是真苦,牙齿咬咬坚持下来……”

  “三八海塘”的故事,已深深刻入蚂蚁岛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苦战三年、围塘造田”,这正是三八海塘的缘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蚂蚁岛是缺粮区,为减轻国家负担,就想围海造田。前方有渔业、后方有农业,就可以自力更生了!”李雪浓记得,当时一经发动,首批有60多名妇女报名,后来发展到300多人。

  纪念妇女们的功劳,命名为“三八海塘”,名副其实。三八海塘,亦是蚂蚁岛妇女的一部艰苦创业史。

  建塘脚、起块、撑流、捧泥、溜泥……老照片中,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背后,靠的是一股股精神力量的支撑。

  曾是三八海塘建设突击队队长,如今成为蚂蚁岛“渔嫂故事队”队长,今年70多岁的丁荷叶,讲起当年海塘修建场景,仍记忆犹新:

  候潮作息,即便是冬日的凌晨,也照常出工,在刺骨的寒风中,在冰冷的海水里,只听到自己上下牙打颤的“咯咯”声;

  用钱买石头太贵,妇女们自学开山打石,手掌磨破,虎口震裂,却无一人退缩;

  打石头难,运石头更难。数十公斤重的石头,两人一组,抬上小车,一人前面拉,一人后面推,最难的就是下坡路,一不小心就翻车……

  提前一年零八个月!当海塘合龙的那一刻,渔民汉子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阿拉蚂蚁岛妇女,真是铁打的硬骨头。”

  “一座海天巨塑,见小蚂蚁精神;三里巾帼长堤,靓半边天风采!”下紧转第2版▶  ▶上紧接第1版 一首《三八海塘赋》,道出“三八海塘”正是蚂蚁岛人筑起的一座人文精神丰碑。

  红色根脉,赋能“小岛你好”共富发展

  曾经艰苦谋生,如今矢志振兴。潮起潮落,三八海塘,见证着蚂蚁岛的日新月异。

  7月中旬,烈日灼灼,三八海塘,游人如织。

  海塘的尽头,三间仓库里,北大学子策划的“蚂蚁岛,里道眼——蚂蚁岛的日与夜”主题展正在展出,老式留声机里传出岛上居民的热情相邀:“蚂蚁岛,里道眼(舟山方言,意为‘在这里’)……”

  慕名而来,永康市第二中学60余名党员教师,用脚步丈量三八海塘,用双手搓草绳、织渔网,在老一辈人讲述的故事里,在北大学子策划的展览中,有了别样的收获。

  “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更能激起内心的共鸣!”离开时,永康市第二中学一位教师如是说。

  “蚂蚁岛精神,是精神财富,更是文化财富。”蚂蚁岛管委会党工委书记郑珏琤如是认为。 

  把红色资源,内化为文化底蕴,转化为共富资源!聚焦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挖内涵、打品牌,建设施、推项目,在“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中,蚂蚁岛走出了一条独有的路子,如今的蚂蚁岛已是一片欣欣向荣:

  三八海塘亮化工程正在加快布局,发展夜经济,留住游客的步伐,蚂蚁岛人不遗余力;

  全新打造的“党建广场”即将亮相,从外在建筑的色彩,到内在展览的布局,蚂蚁岛人精益求精;

  22间老年公寓,已变身为民宿。聚焦团队住宿、旅游线路、研学课程三大瓶颈,蚂蚁岛人精准破题;

  精品民宿项目、村史陈列室项目、游客服务中心、蚂蚁岛水上餐厅项目……还有一大批项目正在启动。

  蚂蚁大道边,正对着三八海塘,红色招牌的“蚂蚁排档”生意红火。年近70岁的经营者邹吉叶,最难忘她的十八岁。那年,“蚂蚁排档”所在地还是一座小山,三八海塘开建,她成为“六姑娘石匠队”一员,为修建海塘开山炸石。

  “现在,整个蚂蚁岛红红火火。阿拉既怀念过去那火红的岁月,也珍惜现在红火的日子。” 邹吉叶笑着说。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红色根脉,赋能“小岛你好”共富发展。今年上半年,蚂蚁岛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2.5倍。

  海洋文化,涵养新时代海洋历史文化名城

  精神之光,穿越时空;文化如水,润物无声。

  今年5月底,大型现代越剧《浪尖上的蚂蚁岛》在三八海塘上实景演出,这一幕穿越时光,让蚂蚁岛现场观众再次泪目。

  一脉相承,遥相呼应。从蚂蚁岛出发,20年来,从文化大市到文化强市,舟山海洋文化建设一路高歌——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2003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进一步发挥舟山的海洋文化和人文优势,把舟山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名城。”

  两年后,舟山提出大力实施海洋文化名城“六大工程”。在舟山,建海洋文化名城与建海洋经济强市开始齐头并进。

  2021年,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要保护传承“最海洋”的城市文脉,打造更富独特魅力的海洋文化名城。

  聚焦“加快推进新时代海洋文化高地建设”,新时代海洋历史文化名城踏浪而来—— 

  保护传承海洋历史文脉。观音文化、古船文化、渔港文化……一批文化基因正在解码。近年来,舟山全面梳理“海洋文化长廊”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城市的文化底色更厚重;

  提升文化品质惠民为民。群众点单、智能配送、供需匹配、精简高效……点点手机,“海岛文e家”应用送戏到“家”。近年来,舟山致力打造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一批具有海洋辨识度的舟山精品特色文化礼堂、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等文化场所纷纷涌现,500人以上行政村文化礼堂实现全覆盖,高水平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和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日趋完善;

  文旅融合注入发展活力。岛屿可赏读、海岸可漫步、城市可记忆……海洋文化赋予海上花园城独有的魅力。近年来,舟山启动“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实施“星辰大海”计划,打造“海上音乐之城”“海岛赛事之城”“海上影视之城”,一批核心文旅IP越来越有味,一批特色文创基地越来越有价值;

  文明城市创建越来越好。“海上花园‘舟’到有礼”,建设志愿者之城,擦亮礼让斑马线……深挖新时代舟山精神内涵,不断厚植城市精神品格,舟山处处可见文明风景。 

  山水之秀、人文之美、创新之魂,彰显着新时代的舟山精神、舟山文化、舟山气质,新时代海洋历史文化名城独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