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8 12:16:14
舟山休闲渔业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后,其业内秩序基本稳定,外部监管环境也达到有效平衡。这既是行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但也对一些企业的创新突破形成一定的制约。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现阶段,部分休闲渔业企业在自身升级转型的同时,也希望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配合。比如,他们希冀政府部门,在海岛渔村能围绕“渔文化”主题进行整体环境打造,引导创业者投入相关产业链,实现互利共赢。
舟山休闲渔业的这篇“渔文化”文章要做出怎样的韵味?还有哪些渔业文化底蕴值得挖掘?记者就此进行调查。
韵,在劳动过程
不久前的一天,朱家尖白沙码头,带着孩子的外地游客络绎不绝。有些是为了看看刚捕获上岸的海鲜,也有些是为了体验下海捕鱼。
“哇,这条鳗鱼好大呀,起码有五六斤吧。”
“还有鲳鱼、小黄鱼、皮皮虾、梭子蟹,这个是东海小白龙吧,真大……”
一条满载游客的休闲渔船靠岸,游客们陆续走上码头,船员随后把一箱箱鱼货搬下船,人群中顿时传出来一阵阵惊叹。
“希望我们也能有这样好的收获。”正准备踏上渔船的游客忻女士说,这次来舟山,就是为了体验一把舟山渔民的生活。
另一边,一位导游正带着来自绍兴的游客陆续上船,几分钟后,一艘白色的休闲渔船缓缓离开白沙码头,驶向渔场……
在白沙码头周边经营的这几艘休闲渔船,属于朱家尖几位年轻的渔家后代。他们的祖父辈曾经以渔为业,维持生计。时至今日,这些年轻人依然以渔为业,过程却已迥然不同。他们的利润来自船上的客人,而不是海里的鱼。
“明天早上的船已经预定满了,要不后天早上行吗?你们人少,船小一点也可以,价格也相对便宜些。”记者采访胡家瑞时,他正忙着在微信上回复一位嘉兴客人。“假期来预定的客人特别多,不少是老客人带过来的。”
胡家瑞是朱家尖本地人,四五年前,他从父亲手中接手了休闲渔船,又和几个合伙人打了两艘船,专门从事休闲渔业。如今,每年的旅游旺季,他的几艘休闲渔船总是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胡家瑞的父亲老胡大半辈子都在下海捕鱼。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捕鱼真的毫无乐趣可言。“人生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老胡常用这句舟山老话头来教育后辈,希望他们不要重走下海捕鱼的老路。
“每一次出海,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两三个月,风浪颠簸,晕船是家常便饭。在渔场,一天到晚就是重复的劳作,下网、收网、再下网……都是耗体力的活儿。要是赶上台风,就要赶在台风前抢收渔网,连续工作一天一夜再正常不过。做渔民的,分不清身上是汗水还是海水,都是一样的苦咸。”老胡说。
然而,在他看来疲累至极的劳作,竟然会在若干年后成为很多外地游客的乐趣所在。
十余年前,老胡年纪大了,体力不济,开始筹谋自己的退休生活。“捕鱼实在太辛苦,但是除了捕鱼,我其他也不会干,于是就和几个亲戚干起了渔家乐。我就想,虽然少赚点,但至少比出海捕鱼稍微轻松点,而且这又是自己干了多年的老行当,一点也不生疏。”因为干了多年的船老大,老胡熟知风信、潮水和渔场、鱼性,那年夏天,他和几个老伙计,带着来自上海、杭州的游客,教他们识潮流辨风向,教他们撒网起网收鱼鲜,游客们跟着渔老大,总能网到鱼,钓到虾,笼到蟹。
“就是给游客体验一下当渔民,如果运气好,还能捕上大黄鱼。”他说,那几年,因为自己经验丰富,一临近夏天,他的电话就响个不停,都是找他预定的外地游客。
韵,在老底子场景
“老行当能吸引游客,能赚钱……”这是像老胡这样最初转产转业的老渔民得出的质朴结论。但朝着这条原始发展的道路,十多年下来却逐渐感觉步履维艰。
“现在干的和以前差不多,就是带着游客去体验一下当渔民的感觉。”比较年轻的胡家瑞,不再拘泥于老一辈的思路,对于休闲渔业,他有不少自己的想法。“我们现在做休闲渔业的,大多是‘渔二代’,很清楚单靠海上作业场景要想长期吸引游客,肯定是不现实的。他们玩过一两次,新鲜劲儿过去,也就不会再来了。”他说,“我们也在四处打听,参考外地经验,想琢磨出更长久的经营模式来。”
胡家瑞很赞许象山的休闲渔业发展模式。“除了有‘渔海之乡’为主题的县博物馆、海洋渔文化馆等,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海洋公园,加上一些非遗文化,把整个渔文化和节庆、旅游等内容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他说,“和象山的休闲渔业相比,咱们舟山同样有丰富的渔文化。但是那些传说、习俗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就是应该把这种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展现给游客,形成一个吃、喝、玩、乐俱全的流程,让游客愿意再来。”
如今,胡家瑞在考虑如何把休闲渔业和互联网相结合,“就这样出海捕个鱼,回来就是把海鲜烧一下,其实这和十多年前的渔家乐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我现在想的是,是不是可以把直播这个概念引入到渔船上。”他给记者分析,“休闲渔船捕鱼的海域往往在近海,网络信号相对较稳定,加上网络上不是有很多主播直播挖藕、烧菜、唱歌,那我们完全可以直播捕鱼,我相信不少晕船的游客肯定没有尽情体验或者完全没有体验过海上捕鱼的快乐,我们完全可以用直播的形式让网友们看到这个过程,同时也让他们看到渔民的艰辛和海鲜的来之不易。”胡家瑞说,明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他打算往这个方向尝试一下,“或许这会是休闲渔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对于年轻人的新做法,老胡不怎么看得懂,但绝不反对,而且力所能及就帮上一把。他觉得,自己脑子里曾经有过的模糊想法,正在年轻人手里逐渐成为现实。他发现,外地游客对渔村那种“南风吹吹,小酒醉醉”的生活,也十分感兴趣,他们时常会询问渔家器具的作用,想听老渔民讲述渔乡的传说。虽然有时候因为语言的隔阂,沟通并不那么顺畅,但这些带有鲜明海洋文化特色的内容,确实能让游客流连忘返。
“如果渔村能够回到几十年前的样貌,让游客看看老底子的织网、修船,尝尝地地道道的舟山老下饭,应该也是十分吸引人的。”老胡笑着说出心里的想法。
韵,在文化底蕴
来自上海的游客“老饕”酷爱美食,每年夏天,他都会带家人来舟山大快朵颐,“舟山的海鲜捕上来立刻烹饪,口感、鲜度和我们在上海品尝到的完全不一样。”
近几年,体验过多次休闲渔船后,“老饕”觉得自己对此项活动的感兴趣程度降低了。“就是上船捕鱼,下船吃鱼,总让人觉得缺少后续。”他说,自己希望参加更多的民间文化活动,比如在休渔期,可以参与一些活动,例如赶海寻宝、技能比赛、渔文化展示……这是很好的亲子活动,能吸引游客。
数年前,“老饕”曾去我国台湾地区旅游。“台湾也有不少渔村,他们就挺重视‘渔味’。例如‘说菜’的传统,民宿主人会把海鲜菜肴的名称、由来、做法等,通过故事呈现出来,增加消费者的乐趣,既有趣味又有底蕴。另外,通过很多网络视频,我们对赶海感兴趣,如果在休闲渔业的体验中,有渔民带着去赶海,我们都非常愿意参与。”
采访中,从事导游工作的何娜也提到了舟山休闲渔业的长远发展。她说,渔文化是舟山海洋文化的特色。来舟山体验休闲渔业的游客,鲜少有人知道舟山丰富多彩的渔文化,像渔绳结、渔民号子、绿眉毛、饮食文化等,都是游客感兴趣的话题。
她告诉记者,在朱家尖的樟州湾,旅游旺季偶尔有渔嫂穿着传统服饰在村里织补渔网,游客经过时,大多会驻足观看。但这只是零星现象,未能普及。“我觉得,舟山的渔文化打造可以参照杭州宋城,建设一个古风渔村,从建筑到服装都融入历史文化色彩。可以举办大型实景表演,让游客体验渔民最真实的生活场景。还可以把民宿打造成‘渔宿’,突出渔文化特色。”
胡家瑞对渔文化也有过一些了解。他说,活动是带动人气的主要方式,定期开展节庆、赛事活动,如汉服节、渔民节、海钓节等吸引游客,对于休闲渔业的整体发展大有裨益。
“嵊泗有国家级海洋牧场,可以尝试打造‘网红’海洋牧场旅游度假区。”在嵊泗从事休闲渔业的“渔二代”阿斌说,休闲渔业和旅游文化可以紧密结合。他认为,嵊泗海洋牧场可以作景观设计,同时鼓励建设一些海洋主题风格的民宿,结合蓝天、碧海、细沙等景观元素,打造旅游胜地、摄影基地等,甚至还可以加入康乐疗养等主题元素,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缓解海洋牧场旅游淡旺季明显的弊端,增加旅游者的重游次数。
专家建议: 让渔文化带动休闲渔业发展
“休闲渔业最吸引人的属性是参与度和体验性,所提供的产品也是体验型产品,因此,在打造我市休闲渔业品牌时,应该着重思考如何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浙江海洋大学教授钱卫国分析。
“我市这些年对于休闲渔业发展的规划,大多停留在产业本身。通过与国内其他地方休闲渔业产业发展的对比,我们发现,关注点可以更多地集中在产业背后的文化上。如何挖掘渔村和渔业背后的文化底蕴,更大范围拓展服务项目,完善消费体验,这是舟山的休闲渔业从业者和相关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钱卫国说。
今年9月,海南省发布休闲渔业发展相关政策文件。对比海南省的休闲渔业发展基础和政策力度,钱卫国认为,舟山的渔业资源一点也不输给海南,甚至在有些方面优于海南。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来促进舟山休闲渔业的发展。
他分析,海南在推进休闲渔业渔文化方面,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例如海南省引导渔民转型升级,集中打造、创建、认定一批‘生态环境优美、休闲特色鲜明、渔业文化浓郁、渔村风情独特’的省级美丽渔村(培育升级一批国家级最美渔村);重点挖掘当地渔业文化和内涵,积极发展休闲渔业体验活动、休闲垂钓采摘,发展民宿民居、鱼鲜餐饮、伴手礼品、赶海、滩涂亲子活动,打造具有渔村特色的节庆活动。”钱卫国说,这些都能推动渔业新业态健康发展。此外,海南还将集中打造、创建、认定一批渔业产业特色鲜明、海南渔业文化浓厚、引导示范效益显著的省级休闲渔业节庆、博览(论坛)活动,以发展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为主题,突出渔业休闲、娱乐、怡情、健身等多元功能,持续提高活动影响力。“我们舟山也有渔家文化相关的节庆活动,例如开渔节、谢洋大典,但是不够多,而且要有一定的持续性才能后带动整个休闲渔业的发展,这些方面需要继续积极探索。”
只有深入挖掘舟山休闲渔业的文化底蕴,打造渔文化工程,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形成强大的渔文化产业带动效应,才能有效提升舟山休闲渔业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