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荷塘”之下,林头人“挖”出 华东最大藕粉市场_绍兴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十里荷塘”之下,林头人“挖”出 华东最大藕粉市场

2023-06-20 11:48:18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镜湖夏日的美景离不开那抹荷塘碧色,靠水吃水,位于镜湖的林头村,离十里荷塘不远,北面就是湖,是绍兴有名的“藕粉村”。巅峰时期,村里种着四五百亩地的粉藕,再后来随着产能扩大,本地鲜藕产量远远不够藕粉制作消耗,林头藕粉制作所需鲜藕改从外地进,这里发展成了华东地区最大的莲藕加工、交易集散地。

  林头制藕粉,已经有百年历史,近20年来则是发展最快的时期,一部分繁琐的步骤被机器取代,甚至有村民打响了自己的藕粉品牌。那么,林头藕粉是如何走出家庭小作坊,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

  林头人吃藕粉饭历史久远

  林头村,因古时有大片枫树林而得名,王姓为村中第一大姓。根据村里留下来的《王氏家谱》记载,林头村的扯藕粉的传统可以往前追溯百年。在林头村,每年寒露,家家户户都开始扯藕粉、晒藕粉。

  制作藕粉的工艺不算难,却极其复杂,光是把藕洗净这个过程就很繁琐,因为莲藕中间的内孔也有淤泥,等莲藕洗净后,再榨汁、过滤、沉淀、筛扁上刮粉晒干……即便是质量上乘的粉藕,10斤藕也只能制作1斤粉,家庭纯手工制藕粉,制作效率异常低。往往制作好的藕粉,仅仅只够自己食用,或做走亲访友的礼物,少量的藕粉拿到市场去卖,也只能赚些小钱。

  “家里两个人,处理200斤藕最多了,自己做的藕粉,自己吃还不够。”林头村村民蔡红霞说,自己从小看着村里家家户户制藕粉的经历,她回忆,一直到2002年,父亲蔡法幸率先使用机器来榨取藕浆,藕粉制作的效率提高,成本也降低了,老蔡家的藕粉也在市场上慢慢走红。

  到了2009年,蔡法幸成功申请了“镜湖牌”老蔡藕粉的注册商标,那几年,“老蔡藕粉”远近闻名,每到岁末年初,许多人都会赶来买藕粉,“只要藕粉做得出,就不愁卖不光。”

  彼时,林头村的村民几家合买一台机器,到了藕季,有了机器加持的林头藕粉的产量也猛涨,不少村民靠着卖藕粉,腰包鼓了起来。

  共富工坊里技术设备全面升级

  然而,随着藕粉产量的增加,许多问题也开始凸显,莲藕制作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渣大多直接排入河水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氧化,会导致河水发黑发臭,连带着整个村子都变得“臭名昭著”。

  2014年浙江省全面铺开“五水共治”,绍兴不少地方叫停了粗放、分散的藕粉家庭作坊。林头村党支部书记陈定海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作为土生土长的林头人,他知道这个小产业对于村民的意味着什么,更不愿意看到传统藕粉制作的技艺走向消失。

  2015年11月,藕粉制作技艺还被列入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迫在眉睫。为此村“两委会”多方研究如何解决传统手工艺与黑臭河的矛盾,最终在2017年,建起了三个莲藕综合加工点,村里400多户村民陆续收起了家里的小机器,改到加工点代加工。

  莲藕综合加工点中,制藕的设备相比以往又有了新的升级,蔡红霞就是其中一个加工点的负责人,在她的加工点里,记者看到有洗藕机、传输机和榨汁机。

  “有了机器效率真的很高,新鲜的藕只要把节切掉,放进去,机器就会自动洗,洗干净以后,传送到榨汁机就行。”蔡红霞喜滋滋地说,制作藕粉最繁琐、最累的几个步骤如今都被机器代替了,且机器做得更好。“机器洗得更干净,速度也更快,榨出来的藕浆杂质更少,口感比以前纯手工的也更好。”

  这些加工点旁边就是农业大棚,还挖了沉淀池。莲藕加工后的废水和废渣通过沉淀、过滤、净化,再排放到河中,水污染的问题解决了;村里还请来了农业专家指导,将藕渣发酵变为营养复合肥,藕渣的问题也解决了,藕粉制作的污点被清洗了。整个制藕粉的工序被科学盘活,进入了良性循环。

  现在,这样的综合加工点已增加到5个,并全部入选街道的“共富工坊”名单。

  华东最大莲藕加工交易集散地

  提高了藕粉制作效率,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林头的藕粉加工点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大大方方地发展起来,也打响了品牌。除了本地村民,不乏其他街道的村民带着新鲜的莲藕前来加工。在2017-2019年,林头村有三四百亩的农田用于种植粉藕,一亩粉藕田的收成大约在三四千斤。

  陈定海回想自己儿时的情况,当时村里的藕田不过三四十亩,村民生产藕粉完全自给自足,然而如今三四百亩藕地的供应量,却远远无法满足加工点的需求,需要大量向外地进货。这里也发展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莲藕加工、交易集散地。

  每年寒露一过,满载莲藕的货车便源源不断地从江苏、江西、湖北等地赶到林头。“有的是来卖莲藕的,有的是来加工做藕粉的。”陈定海说,到了10月份,高峰时期上百辆货车开到林头,300-500人到村里加工藕粉,村干部每天天还没亮就起来到村口维持交通秩序。

  陈定海介绍,到加工点加工一斤莲藕仅需3毛钱,旺季的时候,5个加工点门口都排起了长队,甚至要发号码牌。加工点也都雇了村民来帮忙,从早上忙到深夜,一天能加工的莲藕高达80吨。2022年,林头村鲜藕的成交量超过了1万吨。

  靠着扯藕粉、卖藕粉,林头村人的生活富足了起来。陈定海算过一笔账,从10月初到来年3月为期半年的藕粉季,村内的5个莲藕加工点可以直接解决村里200多人的就业问题,为他们带去人均3万元收入。同时带动了村里和周边1000余户群众的增收,产生的经济效益超5000万元,“共富工坊”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