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口大陶缸、三层套箱结构让塔基历经千年不废 嘉兴东塔寺遗址考古揭秘宋代建筑奇迹_浙江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52口大陶缸、三层套箱结构让塔基历经千年不废 嘉兴东塔寺遗址考古揭秘宋代建筑奇迹

2024-05-16 09:37:22

1.jpg


“东塔寺遗址是国内首次完整揭露的、结构处理最为复杂的塔基遗址,代表了北宋时期江南建筑基础做法的最高水平。”5月14日,在嘉兴东塔寺遗址考古成果论证会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杭侃代表专家组作总结报告时说。

穿越千年风雨,东塔寺遗址中的塔基(东塔塔基)袒露在了世人面前。站在基坑前,专家们惊叹于千年前江南地区的建筑技艺。深埋于地下的建筑建构,凝固了千年的时光,北宋工匠们的名字和身影已经消逝不见,但其痕迹依然留存在世。

千年塔基重现于世

5月14日上午,国内考古、文保界的专家走进东塔寺遗址,东塔塔基的结构呈现在了大家眼前。

“东塔塔基主体结构由3层套箱组成,由内而外,自下而上层层加固。”嘉兴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考古部副主任时西奇介绍。目前,东塔寺遗址已发掘面积900平方米,基本明确了整体塔基结构,从塔基夯土及陶缸内部出土的铜钱及瓷片判定,东塔塔基应为北宋修建。

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黎毓馨在现场注意到了一块写着“秀州嘉兴县”的砖,“南宋后期嘉兴就改称‘嘉兴府’了,这可以佐证时间定位是准确的。”

嘉兴是江南佛教流传最早的地区之一,有“七塔八寺”之说,东塔和东塔寺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古塔通鉴·浙江卷》记载:“东塔寺初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隋仁寿元年(601年)置塔。历经兴废,明崇祯十年(1637年)重建,至清乾隆时重修。”

1968年,东塔因建设等原因拆除,地宫出土文物由嘉兴博物馆保存,经整理汇总,共计有玉、石、玻璃、铜器等文物28件(组),年代为从宋至明。这些文物后来在展陈中多有出现。

东塔塔身拆除后,这一区域为工厂宿舍。2019年,东塔路民丰片区开始进行拆迁工作,嘉兴市政府委派文物部门对拆迁区域进行现场踏查,发现东塔寺大殿遗迹。

2021年,东塔寺遗址被公布为嘉兴市文物保护点。2022年,随着东塔寺遗址区域拆迁工作完成,嘉兴市文物部门对遗址再次进行现场调查,发现东塔塔基遗址。

建造技艺精妙绝伦

2023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嘉兴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嘉兴博物馆开始对东塔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通过卫星影像,他们大致确定了东塔的位置。结合过去的文献记载和后来的走访,一场关于东塔地基的考古开始了。

《中国古塔通鉴》记载了塔身拆除时塔基的情况:“塔基挖深五尺,底埋红色大陶缸,缸上置圆木桩,呈井字形,用木料约二十立方米,其上叠铺砖石基础至地面。”

“一开始想的是对遗址上的陶缸进行清理,没想到陶缸下面会有复杂的木结构。”回忆时,时西奇依然忘不了那时的惊喜。

在清理的时候,最外层箱子复杂的加固结构已经让考古人员感受了“小小震撼”,他们决定对塔基其他区域进行选点解剖,了解整体结构。

用探铲下探到一定深度,底部便传来了咚咚咚的闷响声。“这里有木头!”时西奇后来才发现,他们第一铲就找到了东塔地基结构的核心。几次探测之后,他们明确了底部有一个闭合的空间。“一开始想到的是会不会有早期的地宫,后来专家考察后排除了这一可能。”时西奇说。

通过进一步考古发掘,他们最终发现了三层套箱结构。塔基营造时在坑底打下密集地桩,中心位置有“井”字形第一层套箱,其周边及木桩上铺设了木板;木板上置有52口大陶缸,紧靠缸外放置第二层套箱,其外有木桩与之以木梁相抵;再外侧是用四块木板层叠垒起的第三层套箱。

这些陶缸有什么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徐怡涛认为,东塔塔基的陶缸主要起到防止不均匀沉降的作用,“从现代结构的理解,陶缸起到的承载力作用未必很大,但我们要从古代结构工艺的思路去判断。”

考古工作穿越时空

东塔塔基的考古为认识宋韵文化打开了新的窗口。

南方地区软土地基易沉降、易渗水,建筑物易坍塌。东塔多次重建重修,但塔基自北宋建成后从未改变,可见其建造技术的精妙。

“嘉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宋代是嘉兴的高光时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嘉励是此次东塔寺遗址考古工作的领队,他说,“我们以前讲宋韵,更多说的是文化艺术和精致的生活方式。从东塔塔基的发掘看,宋韵文化中科学技术非常高超。塔基的处理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使得东塔可以屹立千年不倒。这些技术代表了北宋江南地区最高的科技水平。”

东塔塔基营造的背后,是许许多多无名的工匠。“他们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却没有被文献记载,成为了历史上的‘失语者’。”郑嘉励说,考古工作就是要让历史上的“失语者”开口讲话。

历史如何重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周珂帆介绍,后续将开始发掘塔基后方大殿遗址,同步整理塔基遗址出土器物,结合文献资料深入梳理塔基历史营造信息,并依据考古资料、历史资料进行遗址建筑复原研究。

文献记载,东塔寺有山门、塔院、大悲宝阁、献殿、阁、轩、华严堂、经台、指南桥等建筑。结合现阶段考古结果推测,寺院格局中轴线为早期寺院较为典型的“前塔后殿(堂)”式格局,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塔院、佛殿、讲堂。

整体保存完好且中轴线清晰的格局,也为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徐怡涛建议,未来工作中塔的整体规模演变是一个重要方面,应进一步厘清寺院格局,涉及东塔寺文化的发展脉络、历史空间的演变以及建筑规模的变化。

“在遗址保护和利用方面,建议实施全面保护,进行原真性展示,同时结合遗址保护工程,进行城市景观复原展示。” 杭侃认为,除了发掘的确切成果外,展示科学探索的过程也很重要。

“地临东海晓波黄,缥缈朝云捧太阳。吴越山河都入照,却饶孤塔早霞光。”清朝嘉兴知府许瑶光登东塔观日出曾作诗。作为“嘉禾八景”之一的“东塔朝暾”消逝在了浩渺历史中,东塔会不会以别样的形式重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