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5 11:12:24
GDP总量2733.03亿元,增长7%
7月24日,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上半年,我市GDP总量2733.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比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高于省平均0.2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奋楫前行、扩量提质,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全力提速经济发展。上半年,我市经济运行“克难稳进、回升向好”,与全国、全省走势同步,生产需求继续回升,新兴动能不断成长,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经济恢复向好势头不断稳固,实现“半年红”。
从面上看,我市经济运行呈现三个特点:主要经济指标大部分好于全省平均水平,上半年经济指标大部分好于一季度,三个“一号工程”、省“十项重大工程”争先进位走在全省前列。
“三驾马车”持续发力
今年以来,我市打出一套套组合拳,推动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持续发力,其中投资和出口成绩尤为亮眼,走在全省前列。
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居全省首位。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7.9%,项目投资增长15.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8.5%。重点领域中,交通、水利和能源投资增长9.5%,民间项目投资增长12.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57.5%。
对外贸易创佳绩,出口贡献率居全省首位。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694.1亿元,增长15.2%,比一季度加快3.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0.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3167.5亿元,增长11.2%,比一季度加快3.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全省7.5和7.1个百分点,分别占全省、全国出口比重的18.3%、2.8%,规模、增速均居全省第二,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46.4%,居全省首位。2023年1月1日至6月30日,“义新欧”班列共开行1366列,共发运11.22万个标箱,增长15.5%。1—5月,全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943.5亿元,增长12.6%,占全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比重17.3%,规模居全省第二。
消费需求继续升温,接触性消费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3.3亿元,增长6.8%,比一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从行业看,限上批发业、零售业销售额分别增长16.5%、10.3%;限上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29.8%、30.8%。从主要商品类别看,汽车类、日用品类、中西药品类、烟酒类分别增长10.2%、27.8%、33.8%、37.7%,合计拉动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9个百分点。
工业“压舱石”更加稳固
上半年,我市工业经济增速回升,产业升级态势延续。数据显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4.4亿元,增长2.2%,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增长3.7%,比一季度加快2.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0%,2.4%,1.6%。分行业看,全市列统33个行业大类中,20个行业实现正增长,增长面60.6%,20个行业增加值比一季度不同程度回升。规模前十大重点行业增加值“七增三降”,其中,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速较高,分别增长13.0%、16.4%、7.8%。从新兴产业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2%、7.5%、8.5%和5.6%,增速均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
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106.9亿元,增长5.0%,较1—3月加快9.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规模以上工业亩均税收增长76.7%,居全省第一。
发展活力有效激发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深化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在强主体、抓项目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我市聚焦招大引强,上半年全市新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39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50亿~100亿元项目3个。
上半年,我市服务业加快恢复,主要行业贡献突出。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2%,比一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增速0.8个百分点。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3%、15.5%、11.6%和10.3%。交通物流全面恢复,公路客货运总周转量增长27.6%,居全省第三;快递业务量60.4亿件,增长12.7%,快递业务收入172.4亿元,增长6%,业务量和收入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位,全国第一、第六位。
截至6月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171.96万户,增长13.8%,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一。其中企业51.33万户,增长9.9%;个体工商户120.12万户,增长15.7%。
总的来看,上半年随着各项政策效果的持续显现,全市经济运行延续稳定恢复态势,生产需求指标增速提升,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但也要看到,外部发展环境复杂严峻,全市部分领域恢复不均,内生动力仍需激发,整体好转协调性有待提升。
下阶段,我市将聚焦三个“一号工程”、省“十项重大工程”和赶超发展“八大行动”,全力打好稳经济攻坚战,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扩大内外需求,激发主体活力,筑牢全年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