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杭”时代,次坞如何向“新”提“质”?_杭州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融杭”时代,次坞如何向“新”提“质”?

2024-08-26 12:03:21

1.jpg


这几天,在诸暨市次坞镇的浙江京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河科技”)内,两台由企业自主研发的薄膜流延机正在加紧试机,亟待交付。记者看到,纳米级浆料通过该流延机均匀分布,薄如蝉翼的陶瓷片很快便印上了集成电路。

次坞毗邻杭州萧山区、富阳区,地处杭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前沿。与京河科技一样,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次坞作为“续写梦想的地方”。截至目前,次坞已有规上工业企业74家,其中杭企占比达51%。今年上半年,次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企业产值比重超59%,同比增长10%。

今年,绍兴重磅发布《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杭绍同城”战略已成为诸暨高质量发展最强劲的动能。多重机遇叠加下,次坞如何向“新”提“质”,赋能高质量发展?

初来乍到的“新朋友”

京河科技总经理杨旭来自四川,已在杭州打拼了19年。今年,42岁的他选择在事业上更进一步——将企业搬到了次坞。

“与其说是‘搬’,更像是一次‘重组升级’。”杨旭说,起初,京河科技仅限于按图纸加工流延机等设备的零部件,缺乏自主核心技术。自从加入东阳圣柏林特种设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供应链体系后,多年的合作让他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其他企业主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京河科技的6名合伙人决定全面整合各自的资源,在寻求发展的道路上携手探索、砥砺前行。

今年3月,这个共同的愿望得以落地,京河科技在次坞注册。“选择落户在次坞,主要是因为这里毗邻杭州的区位优势以及更具性价比的土地成本。”杨旭说,现在他每天往返于次坞的公司与萧山的家之间,开车只需要20分钟,尽享同城通勤之便利。另外,绍兴当地的集成电路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就近合作的机遇更有待挖掘。

企业整合后,节约了原先加工环节中“在路上”的运输成本,京河科技的其他合伙人也放下了原有的事业,开始在次坞与杨旭并肩“作战”。得益于技术创新带来的高质量发展,京河科技所生产的精密流延机,在8微米及以上生瓷厚度已实现国产化替代,其产品广泛运用在陶瓷基板、燃料电池、新能源等领域。目前,该公司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今年销售额有望实现30%以上的增长。

今年,同样被新商机感召而来,浙江远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驰科技”)负责人傅关钊在次坞开启了新的“事业版图”。远驰科技专注于汽车配件新材料的研发应用,已和比亚迪、上汽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此次该公司落户次坞的项目占地30余亩,3处厂房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4亿元。

新项目接踵而至的背后,是次坞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发展举措。比如推行投资项目攻坚行动,依托助企服务员及多部门协同机制,为项目从挖掘潜力、包装入库到持续推进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今年一季度,次坞新增27个投资项目,投资总额居诸暨第二位。

携手同行的“老朋友”

走进位于次坞镇临杭产业园的海川机械铸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川机械”),一个朝气蓬勃的3D打印车间就藏在这座传统工业楼宇中。

走进车间,只见一名技术人员紧盯着操作界面,鼠标轻轻移动,屏幕中的3D模型随之翻转。“系统将数字三维模型转换为二维,再通过铺砂操作,搭积木般还原成三维实体。打印完成后,产品会移交到熔注车间进行浇注、打磨、抛丸清理,再送往精加工车间。”该技术人员说。

“传统的铸造行业制模耗时多、成本高。特别是这些零部件复杂的曲面、内部复杂的流道,原先的铸造方式很难做到。”海川机械总经理俞斌之所以底气十足,是因为他们具备把图纸快速变为产品的能力,省去了传统模具制作这一关。原先,一个铸件从图纸到成品需要2到3个月时间,而利用3D打印技术通常只需要一周到三周,产品精度也显著提升。

时光回溯至2005年,作为首批来到次坞的杭州企业家之一,俞斌在这片创业热土上扎下根来,深耕金属零部件的铸造与精加工技术。

2020年起,海川机械投入5000多万元,成立起3D打印实验室,同时对传统工艺和生产环境进行升级改造。就在上个月,该实验室正式升格为3D打印车间,并接到了来自丹麦、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订单。2023年,企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近30%,预计今年还将再增长20%。

从“一张白纸”到企业林立,看着周边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俞斌总有一种感受:自己是和政府一起创业。这种贡献力量同时成就自我的共生感,让人振奋。当然,对于他来说,更大的增量还在未来——“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细分赛道上不断深耕,能够在金属工业零部件的快速制造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这是俞斌的一个“小愿望”。

“内育外引”的“成长路”

从“制造”到“智造”,并非一朝一夕能成就。从传统制造业“起家”,次坞也曾面临产业结构升级艰难、新兴产业动能不足等“成长的烦恼”。

改变,不能只停留在物理形式,更要围绕发展思考。次坞对临杭产业园重新定位,通过新增供地、余缺对接、飞地模式等政策引导,着重招引投资强度高、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高的优质项目。同时,当地还创新“以商引商”模式,鼓励先入驻企业争当“招商大使”,让这片丰沃的热土迎来了产业的“豁然开朗”。比如,京河科技项目能落地,就得益于该镇前一轮“腾笼换鸟”的行动攻坚。

与临杭产业园有着同样“转型命运”的,还有不远处的诸暨市电镀园区。此前,由于电镀企业低小散、管理水平较差等原因,园区存在较大的安全生产隐患。为此,次坞专门成立驻企指导服务工作组,以专班形式进驻5家企业,开展现代企业股份制改造,从生产工艺及装备、车间布局、消防配套等各方面提升“硬标准”。今年上半年,该电镀园区成功探索能源安全数字化管理,新增4家数字化改造企业。

“发展新经济,需要行稳致远。”在次坞镇镇长徐天培看来,“内育外引”要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对内,围绕提质增效,在技术扩规、升级改造上狠下功夫,以定制化的增值服务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对外,通过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将当地的要素指标彻底盘活,为新兴产业的精准招引腾出更多发展空间。”今年上半年,次坞成功洽谈5个亿元以上项目,签约2个5亿元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22.8亿元。

这幅事关次坞未来发展的蓝图,还有更多笔墨。眼下,连接起萧山区河上镇、途经次坞镇的诸暨235国道拓宽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明年建成后将成为又一条融杭交通大动脉。杭州至诸暨市域铁路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正在开展,力争在2030年建成。届时,次坞将成为“枢纽”之一。此外,2026年,随着诸暨科技城海创服务中心在次坞周边交付使用,将为这片区域积蓄起更富想象力的产业未来。拨云见日之后,质变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