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 我市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前景如何?_舟山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 我市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前景如何?

2023-08-17 14:43:23

  国家能源局7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

  清洁能源利用正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和省内相关规划,近年来,我市加速清洁能源利用进程,海上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潮流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在岱山、嵊泗、六横等地规模化开发,并制定清洁能源绿色转换枢纽示范区建设规划。未来舟山海洋新能源开发大有可为。

  根据《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预计到“十四五”末,舟山规划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占全省50%,新增风光潮等新能源装机容量超过400万千瓦。

  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大幅上升

  8月3日,在岱山县秀山岛南部海域,LHD林东大型潮流能发电机组伴随潮起潮落飞速运转,发出的绿色电能,通过国家电网输送到海岛居民的家中。国网舟山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的大屏幕,实时显示着潮流能发电站当日和历史发电量以及发电曲线。

  LHD林东大型潮流能发电站,是国内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其中,2022年下水的1.6兆瓦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创下了世界潮流能发电机组单机容量的新纪录。与波浪相比,潮流的变化更加平稳且规律,具有储量巨大、清洁无污染、不占用陆地等突出优势,在国际上被誉为“蓝色油田”,是特别理想的可再生能源。据统计,该电站今年1至7月已有105万千瓦·时电量并入国家电网,投运以来累计上网电量400万余千瓦·时。

  LHD潮流能的并网发电只是我市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一个缩影。

  为做好潮流能发电的输送和消纳,国网舟山供电公司不断建强新型电力系统,通过全球首个五端柔性直流工程实现潮流能的全额消纳。截至7月末,LHD林东大型潮流能发电站已累计连续并网73个月,持续稳定发电并网时长位居世界第一。

  随着电力系统对各类调节性电源需求迅速增长以及新型储能项目加速落地,我市装机规模持续快速提升。截至去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近160万千瓦,占比从2020年的21.9%上升到32%。

  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大规模建设,替代传统能源,大幅度减少碳排放,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保障基础。

  积极布局光伏风电先进产能

  华润电力岱山双剑涂渔光互补项目的首条集电线路实现并网发电;华润异质结太阳能电池项目部分生产线投运……今年以来,我市多个重要光伏项目加速推进,奋力跑出绿色能源发展“加速度”。  

  “舟山在远洋渔业、船舶和临港装备、 海上施工、远洋运输等海洋经济领域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这为舟山发展海上风电、光伏、 氢能等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和基础。”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相关部门摸底调查,我市海洋清洁能源资源禀赋较好,具有建设风电项目和发展光伏项目的先天优势。太阳能资源相对丰富,年平均总辐射量在4900兆焦/平方米左右,日峰值日照时数为3.49小时,全年日照小时数在1900小时以上,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据了解,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光伏发电量483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82万吨,节约标准煤3.14万吨。  

  同时,我市也是我省海上风能资源最好、可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具备建成我省最大海上风电项目和产业基地的潜力。根据《浙江省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修编报告(征求意见稿)》,舟山市海上风电资源达到411万千瓦,占我省规划总量的23.3%。

  丰富的海洋资源和风能资源赋予了舟山发展海上风电的巨大潜力——

  2021年,由舟山市北部海域的岱山4号、嵊泗5号和6号海上风电场组成的浙江省最大海上风电场群建成投运;  

  今年,岱山1号海上风电项目陆上计量站已开工;远景定海智能风机制造基地、上海电气海上风机制造基地也正在加快建设。

  截至目前,我市建成陆上风电项目5个,总装机容量16万千瓦;建成海上风电项目4个,总装机容量116.8万千瓦。

  国网舟山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舟山海上风电资源具有运行效率高、输电距离短、就地消纳方便、不占用土地、适宜大规模开发等特点,对于能源结构的优化完善和提升海岛电网安全裕度具有重要意义。

  多方探索清洁能源绿色转换   

  根据市发改委制定的《舟山市清洁能源绿色转换枢纽示范区建设规划》,在全球携手气候治理,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的背景下,通过积极深入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除油气等全球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外,舟山有望在清洁能源生产、中转、供应,清洁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以此带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根据规划,到2025年,风电、光伏装机在388万千瓦以上;“十四五”时期新增海上风电211万千瓦,光伏、风电、海洋能、天然气发电等清洁能源装机比例超过50%,氢能生产制备能力达6万吨/年,初步形成风电、光伏、储能、氢能四大产业集群,构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较为完整的清洁能源产业链,清洁能源产值规模将在100亿元以上。

  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条技术路线+五条产业链”总体要求,充分考虑各区块产业规划、基础设施条件、物流条件等产业落地要素,初步构建“一区一岛两园”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同时,统筹处理好项目开发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紧抓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开发契机,积极引进和培育相关产业,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能源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实现能源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未来,在海上风电方面,我市规划近海风电装机360万千瓦,远海风电装机800万千瓦;我市将加快开发岱山、嵊泗等海上风能资源,打造普陀、岱山、嵊泗三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探索实施“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储能+制氢+陆上产业基地”的综合立体开发模式,提升单位海域经济效益;探索推进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试验项目。

  在光伏方面,我市将深入实施“光伏+”系列工程,充分利用居民屋顶、企业厂房、商场等屋顶资源,继续推广分布式光伏,加快建成双剑涂渔光互补、嵊泗薄刀咀滩涂光伏等项目,启动虾峙滩涂光伏、高新区保留水体滩涂光伏项目前期。

  在海洋能方面,我市初步确定14个潮流能项目选址,合计规划容量3.36万千瓦;9个波浪能选址,合计规划容量1.56万千瓦。我市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继续推进海洋能科研示范项目建设,不断提高装备技术水平;积极探索海洋能在海岛能源供给和海洋水产养殖电力供应方面的推广应用,并鼓励开展海洋能与海上风电的综合开发试验示范。

  此外,我市还将充分发挥光伏、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开展绿电制氢试点与应用场景示范基地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加氢站点,重点在产业基础好、氢能资源有保障的地区建设加氢站,稳步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