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4 10:31:49
盛夏七月,六横的修造船如天气一般,艳阳似火:
中远海运重工建造的6.36万吨散货船“XINXIANGSEA”成功交付,造船订单已排到了2026年;
鑫亚船舶维修的豪华邮轮“梦想”号完成修理出坞试航,企业向着年产值30亿元的目标阔步前行;
龙山船厂的脱硫塔改装马不停蹄,一艘刚驶离,一艘又靠泊……
全球前10大修造船企业,六横占据3家。总容量120万吨的船坞,书写的正是六横修造船业的繁盛。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八八战略”中指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同年8月18日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又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
乘上海洋经济发展的东风,六横的海岸线边,竖起了一座座呈门字形的俗称龙门吊的大型起重机。龙门吊臂不停起落,见证着六横走向深蓝,亦见证着舟山驶向深蓝。
20年间,六横岛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综合性能源产业岛、国际绿色船舶修造岛和华东地区重要的大宗物资储运中转贸易基地,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85%左右;
20年间,舟山海洋经济迅速发展,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8%,成为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地级市之一。
从“仅此一台”到“多台共舞”,龙门吊助力船舶行业繁盛
“老伙计,再见了。”今年5月,龙山船厂32吨的龙门吊在服役25年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最后一次触碰,机电工区副主任周佳永内心充满不舍。
一座龙门吊,半部六横船舶修造史。
1998年,龙山船厂修建了华东地区最大的6万吨级船坞,以往的汽车小吊无法满足需求,修建大型龙门吊迫在眉睫。
说干就干,海岛交通不便,船厂便要来了图纸,自己造。
周佳永当年正好在5000吨船坞工作,目睹着龙门吊一点点建起来。
建成那天,船厂锣鼓喧天。周佳永仍然记得当年的情景,他仰着脖子看着这庞然大物,只会说:“气派!”
这是六横岛上第一座龙门吊,也是当时华东地区最大的龙门吊。
华东地区最大的船坞,配上最大的龙门吊,这是龙山船厂的荣耀,也意味着六横的船舶修造业开始强势出圈。
摸爬滚打5年后,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六横船舶行业向着高质量发展冲刺——
2003年,完成转制后的第二年,龙山船厂拥抱市场经济,进军外轮修理;
2004年,中远海运重工落地六横,总投资约25亿元,刷新了舟山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建设项目;
两年后,第一座600吨的龙门吊进入中远重工,六横龙门吊的吨位数据再次被刷新。此后,600吨、300吨等龙门吊持续增加,龙门吊数量不断攀升;
2018年,“限硫令”颁布,六横岛上的船企主攻脱硫塔改造,次年鑫亚船厂新添一台200吨龙门吊;
随后,鑫亚船舶构建数智综合运管平台,按年修船400艘计算,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约1100万元。
一座座龙门吊,见证着六横船舶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从“船舶岛”到“能源岛”,龙门吊激活六横发展动力
站在中远海运重工厂区的沙盘前,项目管理部经理朱雨雷同样感慨,2004年从江苏到六横,这位六横女婿同龙门吊一样,见证着六横岛的日新月异。
中远重工,从一片滩涂开始,如今已拥有“三坞两船台七泊位”;而六横的发展,亦从泥潭小路走上如今的康庄大道。
看好六横区位优势和船舶行业发展,这正是朱雨雷坚定在六横安家的理由。
历史的发展轨迹与他当初的梦想不谋而合。
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六横迎来了海洋产业的全面发展期,先进制造、清洁能源和石化新材料等三大产业链齐头并进。
2006年,浙能中煤舟山煤电一体化项目进驻六横,一期煤炭中转码头投资28.7亿元,2009年正式开港,成为华东最大的煤炭转运码头;
时隔3年,中奥油品储运基地投建,三期建设总投资约52.55亿元,预计2024年全部建成;
2013年,华东地区最大的铁矿石中转码头运营商——武港码头在六横试运营;10年时间,武港码头累计吞吐量近3亿吨,六横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中转基地和大宗物资交易储运基地;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2014年,全国最大的“海上坑口电厂”浙能六横电厂一期项目正式投产,装机容量103万千瓦,总投资76.96亿元。2022年二期项目获得省发改委核准,总投资约70亿元,目前建设如火如荼;
2016年国电舟山普陀6号海上风电场2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约45亿元,2019年所有风机并网发电。作为全省首个建成投运的大型海上风电项目,年产绿电7亿千瓦·时;
2017年,六横电厂光伏发电站开工建设,总投资约2.4亿元,当年并网,年发电量约3000万千瓦·时;
2022年,全市首座橇装式加氢站在六横投运,日加氢能力500公斤,填补了舟山在加氢站领域的空白;
如今,中国石化浙江舟山六横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和浙能舟山六横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两个百亿级LNG项目获得核准批复,六横清洁能源产业再迎利好。
加快构建集火电、风电、光伏、油品于一体的综合能源产业体系,六横岛在能源种类及生产储运能力上均位列全省前列。
从船企巨大龙门吊的“帅气”到先进制造和清洁能源岛的“争气”,六横岛正彰显无限的可能。
从“一岛”到“群岛”,龙门吊见证舟山逐梦深蓝
“大吊车真厉害,轻轻一抓就起来。”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时,指着企业自主生产的900吨龙门吊如是说。
从初代32吨的龙门吊,到600吨、900吨的龙门吊。几何式增长的吨位变化背后,是舟山不断增强的逐浪海洋经济的决心。
作为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发展海洋经济,是舟山的优势,更是舟山的使命。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舟山启动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逐梦深蓝——
聚焦“一岛一功能”首发工程,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新高地。港口货物吞吐量达6.24亿吨,运力规模增至851.64万载重吨,江海联运量达到3.01亿吨,向世界一流强港迈进;
聚焦产业体系迭代升级,做强以九大产业链为核心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石化、能源贸易消费结算、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旅游、现代船舶、海洋电子信息、现代航空、海事服务、清洁能源与装备等,产业链不断延伸;
聚焦“蓝碳经济”,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建设光电、风电、氢能、储能装备制造、蓝碳五大产业链,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聚焦绿色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传统产业仍势不可挡。做强船舶修造、水产加工等产业,4家船企跻身全球十大修船厂,修船份额占全国1/3以上;水产品年加工能力120万吨以上,约占全省50%;远洋渔业年产量达73.5万吨,全国占比20%以上;
聚焦海洋创新驱动能力提升,新型“引擎”不断启动。东海实验室挂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岱山新材料研究和试验基地、海洋生物产业中试研发基地建成运行,长三角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成立,“一室多院”创新体系加快构建。
近十年,海洋经济增加值从443亿元扩大到1159亿元,占GDP比重从64.2%提高到68%,舟山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舟”行二十载,滔滔东海潮。矗立在深水岸线边,一刻不停作业的座座龙门吊,正见证着舟山这艘巨轮劈波斩浪驶向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