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发展新高地 绿色发展看舟山_舟山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海洋发展新高地 绿色发展看舟山

2023-06-05 11:40:32

zsrbs0605003_001_01_b.jpg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海天一色的海上花园城,以绿为笔,着墨生态,为千岛大地描绘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6月5日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我们一同回顾2022年的舟山“生态成绩单”: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成功纳入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序列;舟山探索建立“海上环卫”工作机制和实践先行探索净零碳乡村建设县域路径双双入选全国自贸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案例;舟山市海洋自然保护地纪实获选2022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设区市……一项项成绩是舟山以实际行动兑现“绿色生态文明”的承诺。

  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画卷在千岛之城徐徐展开,宜居、宜业、宜游的海上花园城正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深化陆海统筹治理

  打造魅力海上花园生态之城

  海洋,孕育了生命也承载了资源,然而,曾经科技的不发达、人类不恰当的海上生产劳动,让海洋生态备受困扰。

  以枸杞为例,它以蔚蓝的海上牧场闻名,然而传统的白色泡沫浮球也因其不环保而曾一度破环海洋生态。

  “耕”海万顷,也要“养”海万年,舟山这座千岛之城,更是要注重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

  为此,我市建立了“海上环卫”工作机制,探索海洋污染治理新模式。从海洋污染源头下手,大力推广绿色养殖,仅枸杞乡就累计替换养殖浮球55万个;建立“船舶水污染物监管与服务信息平台”,实施“红码、黄码、绿码”三色环保码管理制度,实现源头的闭环管控。

  要源头把控,也要日常保洁。通过构建市、县(区)、乡、村四级湾滩管理组织体系,更是创新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海上环卫”工作,确保环卫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截至目前,全市已划定湾滩321个,配备管理人员409名,涉及岸线总长度942公里。全市共有湾滩问题巡查队伍264人、海漂垃圾打捞队伍200人、垃圾清运处置队伍261人。问题湾滩比率从2021年的61.4%下降到2022年底的19.6%。

  一套组合拳下来,截至2022年底,舟山近岸海域优良海水(一类、二类海水)占比51.7%,同比提升9.2%。普陀区诸湾作为全省仅有的两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之一推选到生态环境部。

  海上生态得到了大幅改善,城市环境的优化也不容忽视。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减塑捡塑”,舟山正大力推动的“无废城市”建设正是解决固体废物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什么是“无废城市”?“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不仅更注重环境保护,还在于让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率更高、社会效益更好。

  具体表现在:在社区,垃圾分类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在工厂,循环经济理念让企业生产产生的工业垃圾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工业是固体废物产生的“大户”,舟山作为海岛城市,地理的约束导致工业固废利用处置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我市创新工业固废处理新模式,铺就了一条海岛绿色共富路,

  通过引入产业综合服务运营商、设立舟山一般工业固废智管数字平台等一系列举措,我市建立了一般工业固废收运“一张网”,一键下单,产废种类、数量、流向、处置等数据信息,全程数字可溯源,大幅提高了环境监管效能。截至目前,平台已服务覆盖企业近500家,累计收运工业固废5.67万吨,资源化利用4.31万吨。

  百围之木,始于勾萌;万里之途,起于跬步。无论是海洋生态,还是城市环境,治理从来都不是易事。舟山,将陆海生态治理纳入统筹考量范围,用恒心、用毅力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之路。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 人与自然互为关照和谐共生

  水清滩静、鱼鸥翔集。

  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守护美丽舟山的鲜明标识,打造美丽舟山的“新封面”,市生态环境局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保卫战,推动环境质量高位改善。

  天下无难能不可为之事,而有能为必可成之人。

  多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强化臭氧治理,开展企业大气防治提级行动,开展柴油货车(船)污染治理攻坚,推进石化、船舶行业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深化新城、勾山、展茅区块臭气异味整治,确保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

  推进“五水共治”新“三五七”行动计划,狠抓“找寻查挖”问题“一点一策”整改销号,大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标杆样板建设,确保市控以上地表水功能区和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推进普陀诸湾、本岛南部诸湾、岱山诸岛和嵊泗诸岛四大美丽海湾建设,覆盖海域面积1863平方公里、岸线1206公里。

  持续深化海洋自然保护地、海洋牧场建设,现有3个海洋自然保护地总面积为7270平方公里,并拥有全国首个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和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五峙山列岛自然保护区鸟类从最初数百只增加到1.3万余只。舟山市海洋自然保护地纪实获选2022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愈发美丽,乡村也焕发别样的魅力。

  放眼乡村,盐仓的黄沙秘境,依托生态禀赋打造网红旅游点;小沙和马岙更是将生态打造成品牌,开设了应季的集市;东岠岛将生态与自在相结合,打造露营基地;还有东海云廊、东海文廊将自然景观与文旅产品串点成线,好生态孕育出了新业态。美丽乡村遍地开花,让生态与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将“美丽风景”化为“美丽经济”。目前,全市累计投入6.73亿元,建成项目98个,10个省未来乡村,因地制宜推动未来乡村建设,打造海岛未来乡村样板。

  擦亮人居环境“新底色”,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点缀在美丽乡村间的“诗画图景”,是舟山践行“两山理论”的实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印证。

  聚焦蓝碳经济 为舟山经济绿色发展聚能聚势

  夕阳下的舟山中心渔港美得如同一幅油画。红树林长势喜人,整个潮间带高低错落,色彩丰富,与一旁的滨海廊道相得益彰。红树林下,是另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招潮蟹出洞悠闲横行觅食,弹涂鱼在树丛间跳跃。

  这些是近年来舟山深入推进蓝湾整治生态湿地恢复和滨海廊道建设的缩影。舟山引种的红树林成功刷新了国内红树林人工引种最北界纪录。

  红树林是“海岸卫士”,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红树林也是大海的“幼儿园”,是鱼、虾、蟹、贝类等生物栖息之所、产卵之地,有着重要的生态恢复功能。红树林还有一个重要的经济作用,是蓝碳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何为“蓝碳”?其概念自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联合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特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舟山蓝碳资源禀赋突出,在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舟山市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独特优势,聚焦海洋碳汇能力提升创新发展蓝碳经济,加快拓展向海而生、向海图强的新空间。

  为强化蓝碳经济发展顶层设计,舟山在全省率先印发实施《舟山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制定低零碳试点和减污降碳协同试点金融支持政策,努力打造全国蓝碳经济发展样板地。目前已经梳理蓝碳经济重点项目72项。

  接下来,我市还将围绕海岛资源优势,结合“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打造“一岛一策”蓝碳经济发展模式,推进海岛共同富裕、蓝碳经济发展先行示范。重点围绕清洁能源、海洋牧场、绿色交通、绿色港航、生态康养、休闲旅游等主要减排增汇方向,规划实施“一岛一策”,谋划打造滩浒负碳能源示范岛、花鸟未来岛、嵊山-枸杞蓝海度假示范岛等10大蓝碳经济示范岛。如滩浒负碳能源示范岛主要规划海上风电、制氢工厂、渔光互补、海上牧场等减排增汇产业项目,构建“社会—经济—环境”闭环效益,推动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翔龙仰霄舞沧海,竞舟奋楫博激流。蓝碳经济为海洋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打造了一条“舟山路径”。让生态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持续擦亮“两山”转化生态富民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