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4 11:52:20
汹涌澎湃的海浪迅猛拍击滑溜溜的岸岩,瞬间激溅起朵朵雪白的浪花……在岱山岛一个日望大海夜听涛声的小村里土生土长的我,镌刻在记忆深处鲜美的乡愁,莫过于那些让人馋涎欲滴的“老海鲜”了。
鱼中上品马鲛鱼
被人们誉为“鱼中上品”的马鲛鱼,自古以来是阿拉岱山一种常见、四季皆有且吃不腻的水产品。马鲛鱼主要渔场为舟山、连云港外海及山东南部沿海,每年的4~6月为春汛,7~10月为秋汛。生活在海洋里的马鲛鱼具有特别的色彩和斑纹,头部及体背部呈蓝黑色,上侧面有数列蓝黑色圆斑点,青色的鱼腹略银白,背鳍与臀鳍之后有角刺。从实施捕捞的渔船上俯瞰,湛蓝海中的马鲛鱼体背部在自然光下与海水的颜色相一致,让人不易辨别。由于马鲛鱼体形狭长,不胖不瘦,穿梭迅猛,像枚“嗖嗖”飞射的小型鱼雷,当地渔家姑娘赞称它为“海中美小子”,而老家的下海渔民则风趣地叫它“蓝小娘”呢。
马鲛鱼肉多刺少,细嫩洁白,糯软鲜爽,营养丰富,民间有“山上鹧鸪獐,海里马鲛鱼”的赞誉。马鲛鱼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既可鲜食,也可腌制或酒糟。鲜食时亦可抱盐清蒸、油炸烤熏、咸菜(雪菜)或笋丝配煮等。在我的老家,就有“马鲛鱼八吃”,即:鱼丸、鱼饼、鱼骨酱、鱼糍面、红烧马鲛鱼、雪菜马鲛鱼、熏鱼、抱盐马鲛鱼。我从小到大吃习惯了马鲛鱼,只是季节不同吃法有所不同。每年临近清明,是马鲛鱼洄游舟山渔场产卵繁殖的季节,这时的鱼儿特别肥壮,通体泛绿色光泽,肉质细腻,极为鲜美。于是渔家就地取材,使用最简单的“一条鱼两种制作”方法:一种用鱼头、鱼尾和咸菜放汤。刚捕来的马鲛鱼一般每条在1.5公斤以上,剖肚去腮除内脏,清水洗净切头割尾留中段,然后将鱼头、鱼尾同适量咸菜一起放入锅里,加水旺火煮,煮熟后放些必需调料,便成了鲜美绝伦的汤菜;另一种是用鱼中段(若鱼大可分切几小段)作抱盐马鲛鱼。菜刀在鱼块上划两下,撒些盐(蒸前也可腌10~15分钟),上面放几片生姜,浇点料酒,蒸熟即可出锅,吃起来肉质滑嫩、馥香、鲜美。
每每新春佳节来临,渔家每家每户几乎都会忙于制作熏鱼、丸子或鱼饼。以鱼肉为主原料做成的氽丸汤,那真是丸香、汤鲜、味美的海鲜一绝。
夏秋为主,四季常吃的自然而然是“酒糟马鲛鱼”了。酒糟马鲛鱼是一种传统的家常特色菜肴,在酒糟鱼类菜肴中算是顶好吃的。往昔,因为风里来浪里去的渔民捕上来的马鲛鱼很多,渔民们就因地制宜用酒糟腌起来,一直流传至今。其制作方法是,先把清洗干净的马鲛鱼晾至半干去除水分,接下来切成块状用酒糟醉泡,加入适量食盐和调料并装入陶瓷坛中实施封存,静待三月或半年。马鲛鱼肉质厚实,酒糟闷泡时间适当长些,味道会更好。之后随吃随取,蒸熟后呈暗红色块状,香喷喷的,吃起来丝带丝的特爽嫩,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神奇口感,下饭呱呱叫,让人吃了还想吃。由此可见,马鲛鱼被列入“舟山十八鲜”之中,完全是实至名归。
多如牛毛大黄鱼
野生岱衢族大黄鱼的“窝”就在岱山岛附近海域,即:岱衢洋。岱衢洋离我老家很近,普通渔船行驶20分钟就能抵达。我儿时(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每当春夏之交,岱衢洋大黄鱼密集旺发,数量多如牛毛。风平浪静时,在我的老家门口皆可隐隐约约听到大黄鱼“咯咯、呜,咯咯、呜……”的叫声。鱼汛时节,来自四面八方不计其数的渔船在洋地来来往往穿梭。夜晚,海面上渔灯盏盏,一闪一闪亮晶晶,如天空繁星点点,煞是好看。村子里的渔船每次出海捕捞,总能喜气洋洋地满载而归。清代诗人王莳蕙在《黄花鱼》一诗中,这样描述大黄鱼丰收景象:“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当时,岛上大黄鱼每公斤仅卖几角钱。不仅有许多小贩挑着黄鱼走街串巷叫卖,而且村头、田间到处都可以听到吆喝着卖黄鱼的声音。渔村遍地晒满大黄鱼鲞,鱼香袭人。更有趣的是,当年我经常在海边捡大黄鱼,一般每次可捡到好几条1.5公斤重的大黄鱼,全是野生的,挺新鲜。这是因为船多、网多、鱼多,有的大黄鱼会从网内侥幸逃生,或被拜江猪(海豚)等追逐,受惊吓过的大黄鱼会奄奄一息地漂浮在水面上,于是在涨潮时就带到海边了。那时候,母亲三天两头做“酒淘大黄鱼”“清蒸大黄鱼”“咸菜大黄鱼”“大黄鱼鲞烤猪肉”等菜肴。而今来看,虽然都是美食,但让我吃了印象顶深刻、记忆最难忘的却是“酒淘大黄鱼”。
说起“酒淘大黄鱼”,就是用黄酒煮大黄鱼,其实是极为普通的一道渔家菜,制作工艺不难,源于当地民间,流传已久。挑一条刚捕上来的约摸1.5公斤重的新鲜大黄鱼,杀洗干净除去内脏,放入木盖铁锅中,然后以优质黄酒当水,加入适量调料,如五味子、冰糖等。使用干松树枝叶当柴烧煮,旺火烧沸后,取掉脱落的鱼骨和大部分鱼刺,改缓小火慢煮。煮好后基本上能保持一半鱼肉一半酒。浓香四溢,鲜美可口,吃后感觉醉意浓浓全身舒坦。儿时,母亲见我身体弱小,夜间睡不好觉,就在春天万物复苏和鱼汛期,多次做“酒淘大黄鱼”给我吃。数年后,我从东北野战部队回家探亲,伯父特意送来一条晶晶黄亮透骨新鲜的大黄鱼。母亲知道儿子的口味,就立马精工细做“酒淘大黄鱼”,让我又一次享受了这一弥足珍贵的口福。
风流美味虎头鱼
虎头鱼在民间还有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呢。
传说身材修长的足节虾(竹节虾)是东海龙王的小孙女。当初,天生长得英俊的虎头鱼在悬崖附近的大海边当巡差。
暮春的一天,辽阔海域沐浴在银光中,碧水也显得特别温柔。在一座暗礁上,年轻的虎头鱼正在守关当班。借着幽幽晃晃的水光,虎头鱼蓦然看见不远处平石上,足节虾被一团紫雾笼罩着。浪花簇拥,足节虾的身体犹如节节嫩竹,腰肢娇软弓形卧躺,如花的笑靥,一双美丽动人的凸眸闪闪发光,万般柔情尽在其中。看到足节虾如此神秘漂亮,虎头鱼顿时惊呆了,爱意油然而生。虎头鱼愣愣地瞅着足节虾,此时此刻,足节虾也看见了虎头鱼,四只眼睛目光一碰,两张脸倏地红了……为了不违君父“按时回宫”嘱令,足节虾轻盈地弹跳下水潜游,随之柔婉舞动着身子缓缓离去,顷刻间海水泛起一圈一圈美妙的涟漪。
虎头鱼对足节虾一见钟情,连日来朝思暮想,足节虾美丽的身影像凝固了似的定格在它的心灵深处,怎么也放不下,甩不掉,吃饭不香,入寝难安。无奈之下,虎头鱼不得不跪求德高望重的老鱼儿舌鳎前往足节虾父母处做媒。岂知,舌鳎多次登门求亲无济于事,还被骂得狗血淋头。虎头鱼心里懊丧透了,犹如一把冰刀戳进心里,又痛又冷。它悔恨交加,喉咙倏地一热,开始不停吐血。不一会儿,连身体皮肤也被鲜血洇染,不久后鱼身呈橘红色。
打那以后,虎头鱼像着了魔似的,不喜欢集群,也不作长距离洄游,只孤单地生活在近岸浅水区的石洞、石沟、石缝、石坎等环境里。那些水底有暗礁、乱石、砾石分布较多的地方,便成为它栖息、藏身、觅食、繁衍的场所。天长日久,由于它总在夹缝中求生存,鱼头常常不经意间碰撞礁石,总是满头伤痕累累,慢慢地变成了一条虎头虎脑貌相丑陋的怪鱼。于是,人们可以在岩礁周围用虫虾(最好用足节虾)作饵垂钓到它了,也可在近海撒网实施捕捉。刚捕上来蹦蹦跳跃的虎头鱼嘴巴总是一张一闭,仿佛在告诫人们:天下甜蜜的爱情来之不易,一定得好好珍惜啊!
虎头鱼肉质鲜嫩,含脂肪少,味美,无小刺,营养丰富。当地通常制作方法有以下几种。红烧虎头鱼:先将鱼刮鳞洗净抹盐晾干。接下来热锅放油煎鱼,一分钟翻面,待两面煎黄后捞出。然后放入葱姜蒜辣椒炒香后再放煎好的鱼,适量加水、料酒、白糖、酱油等,大火煮沸后便可装盘了。虎头鱼炖豆腐:鱼去鳞除内脏洗净,把正宗嫩豆腐切成小方块。先把鱼放在锅中用食油稍煎一下,再加入生姜、料酒和足够热水,一鼓作气煮成奶白色时,一次性倒入豆腐。用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炖煮片刻,最后放盐和葱花即可。若在炖煮中,添加数只足节虾,汤不腻,肉滑嫩,味道更加鲜美。清蒸虎头鱼:去鳞剖肚除内脏洗净后,用快刀在鱼背划二三刀,撒点盐,浇点鲜美酱油,还有姜丝葱花之类,搁在锅水上面蒸熟。简单方便,原汁原味。
海蜇常年当下饭菜
精加工的海蜇是一道美味佳肴。可我儿时,村子里的老百姓却把它当作廉价的“臭咸菜”。
我们大队(村)为改善社员(村民)的生活,专门建造了数条张网船,进行近海捕捞作业,将每天捕来的新鲜鱼货按“家庭人口”分发给村民。这年夏季,附近海域遍海皆是状如大伞、颜色褐红的海蜇。船只每天3次赶时间争速度出海,捕捞上来的几乎全是胖鼓鼓、软绵绵的大海蜇。暖心的大队干部挨门挨户做工作,动员社员“手中的活暂时放一放”抓紧时间赶快去海岸挑取海蜇。显然,多得数不胜数的大量海蜇让船员在处理上很是头痛,总是忙得不可开交。
我的伯父是张网渔船船员,每次渔船拢洋,他都会“嗨哟嗨哟”挑一大担海蜇回家。那时,父辈尚未分家。刚挑来的新鲜海蜇有毒,必须马上加工,不然就会化水或变质。于是,伯父一到家便挽起衣袖马不停蹄地干,我愣愣地站在旁边看。这海蜇长得又圆又肿,其身子活像一顶大笠帽。伯父挑来的海蜇个头都挺大,皮面直径有60~70厘米,比家里洗衣木盆口还要大。此时,伯父总会笑眯眯边干活边给我讲海蜇的故事,什么海蜇和虾是一对难舍难分的好朋友哇;海蜇是用虾当眼睛、作舵手啦;海蜇蛰起人来毫不留情呐……
加工海蜇之方法,各户人家大抵一致:首先要把连在一起的海蜇头和海蜇皮切割分开,除去内脏和血衣,分别装在水桶里。然后用明矾按特定比例给它“消肿”,做到先后3次隔时使用明矾腌制,简称“三矾海蜇”。待脱水后,将滤去液汁的海蜇装入缸里再用海盐进行腌制。海蜇在食用前一定要用清水浸泡,做到吃多少浸泡多少。浸泡前应将海蜇用冷水清洗于净,除去泥沙等杂物,特别是海蜇头的褶皱处泥沙较多,要多洗几遍。而后将海蜇切成小块或小条,用清水泡发一至两天,除去盐、矾之苦咸味。在泡发过程中,还要做到勤换水,一般一天两次,防止海蜇腐烂变质。
那个年代,村里家家户户每年储存食用的海蜇起码在两大缸以上。由于海蜇比咸菜还要多,善良憨厚的村民不得不硬着头皮天天吃,常年吃。吃法倒也简单,不用烧不用煮,沾点熟咸鱼卤汁或酱油即可过酒下饭啦。
往事难却螃蟹鲜
说到梭子蟹,让我油然回想起发生在儿时梭子蟹多的“烂田”的那件事来。
当年金桂飘香的一天深夜,母亲轻手轻脚地来到我的床边,轻轻地叫喊着我的乳名,硬是把美梦中的我拉了起来。
“红膏蟹要吃吗?”母亲问。
只见母亲手里端着两只冒热气的脂膏肥满的梭子蟹,霎时我睁大眼睛说:“要吃,要吃!”母亲“扑哧”一笑,立马把蟹放在床头柜上。我喜欢吃梭子蟹,母亲心里全知道。当时我只吃了1只,另1只留着舍不得吃。
简直是做梦一样。翌日早上,我惊讶地发现在自家的饭锅里、木盘里、屋檐吊篮里全都盛满蒸熟了的橘红色梭子蟹。
“这怎么回事呀?”我问。
母亲说:“是昨晚你爹从大队(村)里分来的,有100多斤,还有捕鱼人家送的,咋吃得完嘛。”
我连忙说:“去城镇农贸菜市场卖掉一些吧。”
顿时,母亲的目光警觉地扫了一下周围,用厚实、带有鱼腥味的手捂住我的嘴,愤愤说:“这话你可不能说呀,会被‘割尾巴’的(注:那时候生产大队有规定,不允许渔家私自上市场卖鱼货,否则会被当作是一种资本主义思想而处罚)。”
我眨巴着眼睛,虽然不知“割尾巴”是啥意思,但心里知道这蟹只能吃不能卖。话说回来,假如卖掉的话,其实也赚不了几个钱,那时优质梭子蟹十分便宜。
那个时候梭子蟹特别多,其原因有三:海里的蟹原本就多得不得了;村里的张网船捕来的蟹多;专业捕捞渔船运回来的蟹多。再加上那个年代,科技不发达、海岛交通不畅、信息闭塞,渔民辛辛苦苦从大海中捕来、多如牛毛的梭子蟹无法长时间保鲜,吃不完卖不掉只能扔掉。有一次,我在岱山南峰农业村的水田里,发现那些腐烂的梭子蟹堆积成“山”。如今想想,真是多么让人惋惜,令人心痛啊!
梭子蟹是舟山的特产,在全国闻名遐迩。舟山梭子蟹肉质细嫩、洁白,富含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矿物质,其营养和味道确实好。“充盘煮熟堆琳琅,橙膏酱渫调堪尝”[(唐)唐彦谦],当地村民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简单实效的梭子蟹制作方法:清蒸。将洗净的鲜蟹反面搁放在铁锅里,蟹上撒一点点盐,大火蒸熟成橘红色,吃时配点酱油倒点黄酒。另外就是呛蟹。一半盐一半水(溶化),选优质活蟹刷净浸入,一般腌浸10至12小时即可。还有做蟹浆。将蟹洗净,挖掉蟹壳,摘除腮及内赃,撬掉肚脐,剪掉小脚,在石捣臼中搡碎捣烂,按口味适量拌盐,装坛密封数日,做下饭菜可慢慢吃一段时间。另外如蟹炒年糕、蟹炖鸡蛋等,采用同平常家常菜的做法就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