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2 12:04:23
4月18日,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渔民画发展中心、舟山市渔民画艺术中心,在舟揭牌落地。
诞生于1983年的舟山渔民画,可谓“出道即闪耀”。行年四十,潮起潮落,至今,红利剩几许?
揭牌当天,一场围绕舟山渔民画的研讨会同步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省内外各画乡的代表以及喜欢舟山渔民画的各界人士,聚焦“溯源、承流、发展”3个关键词,发出三问:
先发优势,如何持续保持?新语境下,如何再登“高峰”?创新发展,又该如何突围?
承流发展,守业更比创业难
溯源舟山渔民画,师承“海风画派”。
1983年,舟山本地渔老大、渔嫂在专业的海风派画家群体指导下,以大海为母题,绘渔家生产生活。
1987年,带着舟山“海风”之气息与韵味的渔民画,“走”进了中国美术馆。时年的展览,被誉为“当年全国各地来馆展示现代民间绘画中水平最高的一个”。回忆当时情形,此次专程前来参加揭牌仪式的中国美术馆原馆长助理廖开明,仍用“震撼”两字来形容。
出道即闪耀。这些渔民画构思奇趣、造型夸张、色彩艳丽,创作手法不受学院既定规范的约束,保持着大海自由随意和纯情流露,原初而简朴,透出醇厚的民俗文化底蕴。
“许多人说舟山现代民间绘画是‘东方的马蒂斯’,可我们回答是——我们就是我们。”舟山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画家王飚,提及渔民画,已过耄耋之年的他仍中气十足。
如此豪迈、自信的回答,背后是远见和格局。王飚回忆,起初辅导渔民、渔嫂绘画时,第一代的辅导员们就很自然地把个人的创作经验、对大海的理解传授给他们。
这意味着渔民画作者有一大批专业老师带教,且极尽海风创作熏陶,既有创作底蕴,思想也比较开放。
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种子”一经种下,从无到有的舟山渔民画乘风破浪,使“舟山海味”飘进首都、绵延至欧美等地,一度让其他地域的农民画“羡慕嫉妒恨”。
然而更迭四十载,舟山渔民画艺术创作逐渐呈现两极方向,一部分作品依然多次在全国农民画展览中入选获奖;但另有部分渔民画家囿于老题材、老技法,并受到各种异化因素影响,导致部分市场上舟山渔民画作品良莠不齐。
“每当看到渔民画里,作者把人、渔筐毫无次序地罗在一起,我就感到不美。这些作品不动脑筋,没有绘画语言,完全是应付的。”王飚用“非常担心”来形容部分渔民画作者的创作现状。
创作如此,产业化亦是如此。最初一代的渔民画作者郑红飞至今还记得,20世纪初期,舟山渔民画备受市场欢迎,呆在家里画画,每年有好几万元的收入。如今,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一方面部分低水平作品流入市场,渔民画不复当年辉煌。
有质疑有担忧,这也引起大家尤其是业内人士的关注:当下的舟山渔民画艺术创作,该如何走向高质量发展?
守正创新,重塑渔民画格局
正是源于这种“担心”,在面对渔民画创作者时,王飚一开口就是一串“质问”:
“我想问,这次渔民画出了书,你们有几个人好好看过?”“画来画去都是以前的老东西,新的生活变化为什么不能画到画面中来?”“打动不了自己的作品,又如何去打动别人?”
一个个问题,也让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坦言:“舟山刀刃向内、发现问题,勇气令人敬佩。”
行年四十,扔掉已成型的舟山渔民画模式,显然不可能。如何守正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再登“高峰”?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2个中心成立后,首个启动的项目——浙江省地域性绘画(舟山渔民画)项目,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研究舟山渔民画地域性的绘画语言,助推渔民画高质量发展。”舟山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陈晟,希望通过机制建设,引进各种学术资源,从而助力渔民画艺术的发展。
王飚也开出“药方”:政府支持、辅导老师指导、作者努力,缺一不可。他认为渔民画有其独特性,创作者是渔民、渔嫂,没有三方合力,尤其是政府支持,承流和发展犹如“空中楼阁”。
他举例,上世纪90年代,嘉兴每年拿出2万元“巨款”,奖励积极的作者、县乡组织者,因此秀洲农民画迎来一段稳固的发展期。
随着舟山市渔民画艺术中心落地,我市不少渔民画作者呼吁成立基金会,进行常态化扶持。
新时代语境下,舟山渔民画也已经不再满足于以前渔业生产的劳动场面。当下的美丽海岛、乡村咖啡店、舟山广场舞,能否进入舟山渔民画?
见证了上海金山农民画紧跟时代,后来居上,廖开明直言,舟山渔民画可以聚焦海洋生态的保护、禁渔期、汛期等,讲好当代故事,并建设沿海一带的海洋画乡,成为领头者。
引导新作者去理解今天的舟山或将成为新课题,而目前我市渔民画队伍也发生了结构性改变。
“大部分是中学美术老师了,他们具备专业文化、艺术知识和技巧。”王飚呼吁作者从严要求自己,用激情去拥抱新生活,并把专业知识和舟山民间绘画传统结合起来,在绘画形式、内容上积极求变。
陈永怡则建议,作者身份多元化的当下,舟山更要在民间大力发掘天赋型作者。“更要培育明星画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左汉中对此亦有同感。
多方联动,激活渔民画价值
舟山渔民画走过四十年,其成就不仅在艺术创作,更在于产业化。
20世纪初,最辉煌时,渔民画作者“订单”排队;之后,市场上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衍生产品。
在共同富裕的当下,如何再一次激活“这幅画”的价值,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渔农民增收?
艺术化水平越高,产业化土壤越厚。在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敏杰看来,专业的人要做专业的事,画家应只负责艺术创作,若要走市场化的路子,建议由专门的人来做,立足作品去开发相应的产品,而不应是画家去迎合市场喜好。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从经济效益来讲,渔民画作品处于弧形底端,核心竞争力、产业化发展则是两侧扬起的高附加值曲线。”陈永怡认为,提升渔民画的价值链,需从底部的生产领域向两侧延伸,向高端攀升。
尝试将传统的舟山渔民画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2014年,舟山渔民画产业协会成立,56家企业和个人画坊成为会员单位;3年后,“舟山群岛渔民画”成为舟山首枚文化行业集体商标,摸索海洋文化产业品牌化。
报团取暖,近年来,舟山渔民画文创产品数量、经济产值,分别由原来的二三十种、50万元,增至目前的二三百种、400万元。
但产业化进程下,渔民画作品找准定位,充分融入市场,舟山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把绘画衍生品做成商品,要注重美观实用、小巧精致、携带方便,但这仅仅是产业链上的一环。”衢州余东农民画创作协会会长郑利民介绍,除了茶杯垫、屏风、鼠标垫等文创产品,余东看得更远。
当地成立了余东农民画发展公司,通过“招商招引”,吸引“南孔文创”“余东秀”等一批文创业态入驻,画家以农民画版权入股,贯通农民画产业链。数据显示,2020年余东农民画及文创产品产值超过15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万余元。如今,以渔民画为载体,余东还入选了浙江省第一批未来社区建设。
从卖画、卖产品,向卖旅游、卖版权、卖品牌转变,“余东”模式被人看好。陈永怡对此非常认同:“一张画撬动社会治理,形成创作、产业、社区联动,这就是理想状态。”
集聚起一批渔民画家,创作一批叫好作品,打造特色社区,进一步带动旅游,最后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成为共同富裕的一张“金名片”……舟山渔民画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