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3 12:25:23
眼下已进入一年中采茶、制茶的黄金时节,可舟山大立有机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华娅却喜忧参半:分布在桃花岛上的780亩茶树需要采摘,熟练的采茶工仍没有着落;销售方面,作为舟山唯一获国家级认证的有机茶,依然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据《舟山晚报》3月24日报道)。独特的海洋性气候,让舟山拥有包括茶叶在内的不少名优特产,明明品质不错,却因规模有限、市场难拓,这恐怕不仅仅是桃花有机茶的苦衷。那么,能否化零为整抱团取暖,组成“联合舰队”去闯海?
有机茶,高处不胜寒
大立公司共有“桃花红”“普陀佛茶”和“神珠绿茶”3款有机茶产品,其中“普陀佛茶”的知名度最高。但即使如此,平日里喝的人依然不多。
徐华娅将这种现象归咎于消费者对有机产品不熟悉,买茶叶时“除了看价格之外,只看包装”,导致产品知名度有限、包装也不够吸引眼球的“普陀佛茶”很难引起年轻消费群体的购买欲。这样说或许有一定道理,但恐怕并未切中要害。事实上,青睐有机产品的人越来越多,而最终是不是选择有机茶,还是消费能力决定的。
有机茶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空气要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茶园必须与农田、工业等污染源保持1公里开外的距离,种植过程中不能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或农药,以上条件少一条就不能叫有机茶。但也正因如此,有机茶的价格比普通茶叶高出不少。而且,茶叶不像人参之类的滋补品只需冬令进补一下子,而是要长年累月喝下去的,消费层次也就更容易拉开。
在全国茶叶总产量中,有机茶只占2%,瞄准的显然是高端消费人群。这原本并不是问题,中国有庞大的茶消费人群,再贵的茶也有人买、有人喝。问题在于,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大国,最早的对外贸易中茶叶就占了很大的份额,诸多名茶千锤百炼底蕴深厚早已成为文化符号。相比之下,“普陀佛茶”小荷才露尖尖角,稀释到琳琅满目的茶市场可谓“高处不胜寒”。品牌知名度尚未形成,市场冲击力微不足道,要让消费者花“大价钱”买名不见经传的舟山有机茶,该有多难!
结佛缘,携手做品牌
不止是大立公司的有机茶,舟山所有知名或不知名的茶都会因为规模小、品牌小而“叫好不叫座”。但这并不意味着,舟山茶叶只能自娱自乐而不能香溢四海。别忘了舟山是享誉天下的海天佛国,只要善结佛缘何愁深藏闺中不为人知?
茶文化与佛文化原本就有不解之缘,而舟山各地的优质茶园又多半与寺庙相伴相随,很容易给观光礼佛的游客“茶佛同框”的观感。假如舟山的茶都能沾上佛缘,并借“南海普陀”之名统一称作“普陀佛茶”,相信会比各取其名更能吸引消费者。每年前来舟山的游客数以百万计,其中香客占有很大的比例。争取让大家都品上一口清香扑鼻的佛茶,就会形成可观的广告效应。而随着“普陀佛茶”伴手礼的流行,销路自然就会逐渐打开。
龙井茶并不都是杭州产的,其他地方之所以甘愿放弃取名权,除了技术专利的原因之外,应该更是为了合力做大品牌强化市场竞争力。舟山各地气候、土壤条件并无明显差异,而茶叶总产量本就不高,为何还要独立门户小打小闹?统一品牌联合经营,不但有利于提升质量、形成规模,还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能,何乐而不为?
舟山的茶叶一旦都成了“佛茶”,当然不可能是清一色的有机茶,甚至在品质上也会有高低之分。而只要严格技术标准、加强质量把关,这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丰富品种、扩大营销的一个契机。
平民化,大家喝起来
任何一个茶品牌,大概都是老百姓喝出来的,否则哪来的口碑?看看周围人喝的绿茶、红茶、白茶,多半都是名茶。这不是因为大家都“不差钱”,而是大凡名茶都是接地气的。顶级的名茶当然会让一般人望茶兴叹,但“总有一款适合你”,让寻常百姓都能喝得起,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往上喝。舟山要做“佛茶”,自然也该“普度众生”,而不能让人喝不起。
眼下,舟山虽然拿不出“天价茶”,但茶叶普遍都贵。只要在网上查一查各种茶叶的价格,相信多数人都会舍近求远选择网购。舟山的茶叶之所以贵,当然有少而精、品质好的因素,比如有机茶。但更有规模小、成本高的原因,哪怕是不知名的小品牌也卖得不便宜。这样一来,怎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只有改变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齐心协力打造“佛茶”品牌,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呈现价格优势。大立公司面临的“采摘难”,大概也是各家茶园的普遍现象。要么想方设法从外地雇佣采茶工,要么耗资不菲购买自动采摘设备,无论怎样都是高成本。假如能够规模化运作,成本就可能降下来。采茶季节在梭子蟹旺季之前,完全可以把那些心灵手巧的理蟹工培训成采茶女,这样就用不着到产茶区去高薪挖人了。既解采茶难题,又助共同富裕,这就是规模化的好处。
统一经营“普陀佛茶”,也应该细化产品层级,既提供老百姓的“口粮茶”,又打造高等级的“极品茶”,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如此吃干榨净“一片茶”,经济效益就有望随着品牌效应往上走。果能如此,就大可近水楼台先得月,让大家一起喝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