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杭州阔步迈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_其它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跨越!杭州阔步迈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

2024-12-03 13:27:36

1.jpg


一个创意,从迸发灵感、技术攻关到应用,最快要多久?在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最短记录是3个月。今年,这款由高清摄像机、补光灯等组成的产品已量产,并应用于城市交通管理。

前不久,杭州瑞普晨创科技有限公司首次公布了利用化学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制备的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并实现临床功能性治愈的案例。从实验室到临床,这一步,企业走了10年。

3个月和10年,一快一慢间,彰显了杭州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活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到产业化路途漫漫,如何走出一条现实可循的路径?

2022年11月,杭州启动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一场打破行政层级、地域限制、信息壁垒,统揽土地、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优化配置,贯通“科学-技术-产业”全链条的集成改革拉开序幕。

两年过去,首选地建设有了新的跨越。首批概念验证中心完成布局、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速形成战略支撑,四大创新生态圈齐发,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奋力跨越“死亡之谷”,实现从“0到1”的精彩一跃。据市科技局统计,今年1-10月,我市技术合同交易额1100亿元,继续领跑全省。

攥指成拳,时不我待。昨日,市委科技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杭州将以此为契机,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并以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探索出一条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的杭州路径。

两大中心

贯通成果转化链条

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后,如何走稳第一步?

要转化,得先验证。近年来,杭州在全国率先建设了一批概念验证中心。首批30家中心,有的在高校,有的与拥有成熟市场经验的企业共建。

成果是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品工艺是否完善?技术落地快不快?与产业结合后规模大不大?可替代性强不强……一系列“灵魂拷问”并非浇冷水,而是为了验证成果是否有转化潜力。

通过验证后,概念验证中心会成立指导小组、提供验证资金、帮助生产样品。到一定程度后,还会帮助项目孵化。

目前,首批概念验证中心累计挖引入库项目756个、验证项目357个、转化落地项目193个,项目获得投融资近45亿元。这里面,或许就蕴藏着未来产业发展的“核爆点”。

“由我们验证支持的‘利用红细胞装载抗体偶联药物治疗实体瘤’项目在全球首次实现新型疗法突破,有望治疗食管癌。”据西湖大学创新药物概念验证中心主任王廷亮介绍,聚焦创新药物领域,该中心已入库26项验证项目,有12项取得实质性进展,融资额超3亿元。

打通“最初一公里”,只是成果转化“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到转化为生产力,甚至发展出一个新产业,就像一根链条,环环相扣,整个过程复杂而艰辛。

这其中,需求征集难、成果评价难和供需匹配难等是主要制约点。如何精准匹配成果?如何畅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2023年6月,首选地建设的战略支撑平台——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正式启用。

从需求侧、供给侧、服务侧发力,杭转中心打造出一个科技创新资源“蓄水池”,让各类创新主体都能在平台上相交相融,解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共性难题。

需求从何而来?杭转中心以五大产业生态圈为核心,通过企业走访、调研、征集等方式汇集需求,构建高质量技术需求库。

在供给侧,聚焦在杭高校院所,并争取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等单位支持,汇集全球知名高校、研发机构、重点企业等高水平科技成果,打造高质量成果库。

服务侧则更为细化。在线上,发布国内首个成果转化领域大模型,实现企业的智能画像、成果的智能化评价、供需的智能化匹配;在线下,既懂科研又懂市场、能提供产业化服务的技术经纪人奔走于高校、院所、企业之间。

目前,杭转中心累计入库科技成果70余万项,将来自新研机构的700多项待转化成果,匹配给6000余家企业。一条在“科学-技术-产业”的转化链条正日益畅通。

杭州还以“一赛一中心一政策一专项一基金”为架构,加快打造全国颠覆性技术转移先行地,磁吸全球颠覆性技术成果在杭交易、在杭转化。

此外,不少在杭科研院所也专注于产业技术的孵化和创业服务,尝试建立跨越“死亡之谷”的独特路径。

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为光电企业科学家提供建立团队、搭建股权结构等课程和服务,并帮助寻觅“看得懂”硬科技项目的投资人,4年累计孵化50多个项目。

在白马湖实验室,为尽可能缩短转化链条,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一个屋檐下办公,实验室也搬到了工厂,新能源成果可以“无缝”走入车间。

良渚实验室则致力于创办“双创博士学院”,让博士创办企业,从有组织的科研向有组织的创业转变,创造高水平科技公司增量。

四“圈”齐发

杭州创新驶入“快车道”

杭州还在谋求建立更多要素的转化体系、更大版图的科创生态。

高校院所林立、新型实验室体系蔚然成型、科创企业蓬勃发展……杭州并不缺创新资源,但如何串联起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如何让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创新?

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承载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成改革的重要使命。

今年,杭州提出构建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首批规划建设西湖区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滨江区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余杭区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钱塘(新)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并支持各地围绕辖区内高校、高能级科创平台建“圈”,构建“两翼驱动、多点联动”的创新生态圈空间布局。

10月16日,随着钱塘(新)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正式启动建设,意味着四大创新生态圈建设全部按下“快进键”,为杭州加快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画了一个圆满的“大圈”。四个“圈”也如同四个飞速转动的车轮,推动杭州创新驶入“快车道”。

如果说,以往是点对点的线,未来将是多维的面。每个“圈”都以大学、大装置、大科创平台为核心策源点,周边环绕区域为科技创新集中区,形成包含内圈策源、中圈转化、外圈应用的圈层式空间布局。

广阔市场和院校高墙之间的壁垒怎么有效打破?作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首圈”,紫金港创新生态圈的做法是,让校内的优质科创项目,直接在校门口落地,逐步建立“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的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机制。

西湖大学成果转化基地“云创镓谷”,就在云谷校区的马路对面。在这里诞生的不少企业——西湖烟山、西湖心辰、西湖丝创、西湖灵犀等,不仅名字带有“西湖”特色,在创业方向上也和西湖大学一脉相承,涵盖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

针对成果转化,各个创新生态圈频频落子。在滨江,“边建设边转化”的极弱磁大设施在今年产下第一枚“金蛋”——零磁医疗装备;在余杭,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组建“亲科办”,利用成果转化大模型将600余项科创平台待转化成果匹配给杭州5000余家企业……

在“圈”内,成果转化从“1”到“10”再到“N”的时间周期被缩短。杭州的创新之路,正越走越宽。

一所高校、一个大科学装置集聚成百上千名科学家,一个创新平台会吸引众多创新创业者到来,成果转化将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成长。这样的“连锁反应”,将会给城市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是一座创客筑梦、创新有温度的城市,相信‘雨林式’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能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在杭落地开花。”杭州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