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诸暨市赵家镇宣家山村会议室召开的年终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上,村党总支书记宣锋特地为杜家坑自然村保洁员张河新发放1000元奖金,给外宣自然村垃圾分类督导员宣伟凤发放奖金500元,表彰他们一年来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认真尽责。
像宣伟凤这样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宣家山村的每个自然村都有配备。督导员每月需完成一次入户宣传督导,引导教育村民的分类习惯;而该村的保洁员也会在每天的垃圾投放高峰期进行监督,宣传引导村民正确分类。
宣家山村位于会稽山脉深处、香榧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核心区,拥有诸暨市最大的古香榧群,被誉为“中国香榧第一村”,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村庄面貌。
“绿水青山是宣家山村最厚的家底。”宣锋说,这几年,宣家山村持续引领村民们树立绿色环保意识,走出了一条垃圾分类“村民自治”的特色之路。
比如,该村率先实施“党员干部三色榜单”,由村党总支副书记、分管卫生干部每月逐户检查,根据正确率好、中、差对应绿、黄、黑三色,晾晒在村主要公共场所。对连续3个月没有提高正确率的党员扣除党员先锋指数5分;对全年持续分类正确的党员,先锋指数加10分。
可以说,“奖罚分明”的“三色榜单”,极大地触动了党员干部的敏感神经——从2014年开展以来,目前该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分类正确率达到100%。
广大村民是垃圾分类的主体,如何把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宣家山村将“垃圾分类、庭院美化、门前三包”一并写入村规民约。按照督导员检查情况,每月进行农户红黑榜公示,同时把分类结果作为村民家庭成员入党、入伍、考公等村党组织政审的重要考量依据,向村民大力宣传。
“垃圾分类被写入村规民约后,村民的分类意识有了大幅提升,‘村里事’从此成了‘自家事’。”宣锋感慨地说。
通过9年的坚持坚守,宣家山村把垃圾分类转变为村民常态化自觉行为,以垃圾分类“关键小事” 成就绿色环保“民生大事”,先后获得绍兴市垃圾分类示范村和省级垃圾分类示范村的荣誉。
此外,赵家集镇也积极响应垃圾分类的号召,实行网格化工作督导机制,将各类机关、学校、超市、农贸市场、小区等场所按区域划分为网格,落实网格员和督导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现场督导,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分享好经验好做法。该镇还利用阳光堆肥房,将易腐垃圾转化为有机肥,实现资源再利用。对不可腐烂垃圾,采用焚烧处理,引进先进设备,使垃圾焚烧效率达到85.9%,剩余炉渣用于建造空心砖的原料。
通过这些措施,赵家集镇区域为建设“清洁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集镇居民的广泛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