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5 14:43:43
蔚蓝天空下,石桅岩高耸,岩后,是意大利群山环绕……这是在永嘉楠溪书院内刚完成的绘画作品,中意青山相会,水彩水墨交融。昨天,来自意大利的7名艺术家,结束为期10天的温州写生与展览之旅,“石桅岩”山水等温州元素,也随着艺术家们的作品,启程前往意大利,走向世界。
山和山对话,是“米兰遇上温州”碰撞出的灵感火花。“这次交流,有思想碰撞,但感受到更多的是认同和理解。”80后温州籍画家周建朋,自2018年以来,在政府支持下,相继发起与意大利米兰、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等城市艺术交流。6年来,以绘画为支点,温州和世界不断创新握手方式,艺术旅行中,双方如何对话,又将为彼此留下什么?
跨越山海遇见温州
温州山水,对米兰友人而言,并不陌生。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艺术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之前我对中国的印象,是通过中国画,中国山水画在欧洲很多美术馆有馆藏。这次真正进入到这个环境,在雁荡山、楠溪江,发现中国山水画场景,都被很好地保留下来了。”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的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对绘画理论研究颇有造诣,这次旅行,他真正走进了中国画山水风景里,感触深切。
跨越山海而来,意大利艺术家们争分夺秒,将温州绿水青山融入画中。
“我希望在创作当中体现环境的内容和元素,尤其是水。我发现楠溪江和我家乡意大利一样,都很注重水的价值。”在楠溪书院创作时,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伊沃莱拉把金箔纸粘在画板上,就地取材,剪下园内枝条,略作修剪,用以入画。
温州是山水诗的发源地。山水诗催生了山水画,楠溪江更是孕育艺术家灵性的宝地。米兰,是世界文化名城,时尚与设计之都。文艺复兴以来与佛罗伦萨一样,是艺术家神往之地。
执笔异域山水,也带来激烈思考。一场研讨会中,围绕“山水风景画在东方和西方不同的理解和表现”。不断提到“当代”“历史”“现代性”“传统”等,两国艺术家的讨论,总是谈到天黑。
“我们画同一座雁荡山,呈现出来的作品完全不一样,但所表达的美和爱,是共通的,没有国界。”中央文史馆馆员程大利作为中方画家,他坦言这样的交流启发,也在激发双方创作更多好作品。
10天里,艺术展览、实地写生、学术交流和讲座等活动安排紧凑,他们纷纷拿起中国毛笔和纸墨,创作合作中,《“当米兰遇上温州”中意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展览作品集》已集结成册。
宋元时期的浙江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米兰,在人类艺术史上都有灿烂的记录。艺术的文脉成为传统,一直影响到今天。这场“遇见”,是近年来温州的再次邀约,也是我市首个列入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丝路”计划的项目。
中外文化互动共鸣
邀约的发起,不得不提一个人,1980年出生的温州画家周建朋。
时间回到2016年,北京大学博士后周建朋在法国做课题研究,机缘巧合,结识法国美协主席雷米·艾融,他对艺术交流表达了浓厚兴趣。周建朋萌生了邀约巴黎画家来温州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