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治堵实践,台州市打好组合拳—— 合力“开方”,打造畅通交通示范市_台州新闻_浙江信息网 

浙江信息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十年治堵实践,台州市打好组合拳—— 合力“开方”,打造畅通交通示范市

2022-12-19 15:45:45

前不久,高德地图发布了《2022Q3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台州交通健康指数为69.07%,位居全国第六、全省第二。这是我市自2019年以来,第13次进入全国交通健康榜TOP10。

台州治堵从蹒跚起步,到如今走过了属于它的十年之路。十年来,我市全面深化“1+5”治堵模式,积极推进城市交通数字化改革,逐步改善城市交通面貌,人民群众对城市交通总体评价满意度达97.4%。

“十年的治堵实践,为改善城市交通运行状况、缓解拥堵加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台州市治堵办副主任陈才彪说,2023年是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我市将充分发挥多方力量的组合作用,打好交通治堵组合拳,不断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力打造畅通交通示范市。

深度融合,构筑一体格局

回想起几年前,椒黄路各区停车系统“各自为政”,停车需要下载多个APP,市民张雨婷觉得十分闹心。“现在只要注册成为台州停车的用户,在市区范围内停车可以享受无感支付,真正实现了一个账户、全城通停。”

这一改变出现在2021年,今年我市完成“台州停车”平台升级改造,并在“浙里办”APP上线“停省心”,采用集“自助停车支付、无感支付、扫码支付”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无接触停车收费模式。同时,在推行核心城区路内停车位差异化停车管理和收费政策,提升现有车位的周转率。

“通过市区停车信息和服务一体化改革,一个平台系统、一个APP、一个收费标准、一套服务体系提升停车体验感,努力实现‘停省心’。”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处处长陈朝平说,市区停车一体化减少道路停留时间约40%,加快道路通行速度约30%。

“停省心”是开展治堵工作以来,台州市区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

开展交通治堵之初,台州市区存在三区分割、主体多头、体制混杂等方面的问题,我市积极推进一体化改革——

2013年,成立国有独资的台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推进公交一体化改革,解决公交运行管理区域分割、公私混营的弊端,实现三区之间公交的快速连通和零换乘;2015年,全面实行市区交警一体化,市区交通管理实现统一指挥平台、统一执法标准、统一接处警、统一警务保障和共享交管资源模式,交通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15年,大力推进市区公共自行车一体化,并于当年底实现自行车卡“一卡在手、骑乘通用、三区通行”;市区停车一体化技术改革被列入台州市2022年度第一批群众“牵肠挂肚”改革项目,6月底项目通过验收。“四个一体化”的推进,以工作机制革新推进交通治堵工作向好向优,实实在在为市民出行带来了便捷。

数字赋能,实现精细管理

过去十年,我市机动车保有量以每年12%的速度激增。截至去年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219.05万辆,其中小汽车199.05万辆,人均机动车保有量0.331辆,为全省最高。

每天有这么多车在路上跑,如何让车辆行驶效率更高、道路更顺畅?通过数智赋能,台州交警打出了一套交通治理组合拳。

“建立城市交通要素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精确衡量年度周期内‘点线面’拥堵改善情况,实现精细管理。”台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副局长陈涌介绍,该局在市区58条常用线路,建设1181套具备道路事件自动检测、违法自动取证、交通数据自动采集等功能的路段智能采集设备,实现600多个道路路口视频跟踪全覆盖。在全市各交警中队建成交管数字勤务室,执勤民警通过“电子巡逻”发现警情、各类交通事故,第一时间现场介入。

为提升交通信号控制水平,该局专门聘请专业信号优化团队进驻指挥中心,解决路口通行能力与交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根据车流量变化情况,完成市区66条干线、294个路口信号灯配时优化,智慧交通不断升级。

市府大道、东海大道等46条干线道路上实现了绿波设置,并在路口情报板上动态显示绿波速度,涉及协调路口253个,全长约150公里,车辆通行效率明显提升。

“每天早上上班,从椒江商业街出发开往台州湾新区方向,按照每小时50公里至60公里的车速行驶,市府大道上基本一路畅行。”每天往返于椒江和台州湾新区之间,市民林先生切实感受到了绿波带的便捷。

在枫南路—安康路、枫南路—机场路等14个路口建设智能可变车道,提高路口通行效率。对比定时切换和动态切换车道通行能力,数据显示,智能可变车道使道路车辆整体道路利用率提升了10.3%。

公交优先,打造“盎然绿意”

近日,台州首个立体公交停车楼建成。该项目是黄岩区“联城带乡”的重要城市公交基地,明年上半年投用后将极大改善市民公交出行环境,提升城市公交客运的运营效率及公交线网布局合理化。

私家车保有量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低,一直是困扰我市治堵工作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对此,我市通过弱项强补,持续加大公交投入力度,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十年来,全市新增公交车辆1328辆,新建和改造公交站点855个,其中港湾式停靠站423个,新建公交首末站36座。截至2021年底,全市公交运行线路262条,线网里程3806.93公里。同时,积极推进市域铁路S1、S2线建设。

持续推动公共自行车扩面提质和优化服务工作,目前已实现核心城区公交站点100米范围内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设置衔接率60%以上。截至2021年底,全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2828个,相较2013年底增长161.6%。市域每万人拥有公共自行车和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比值为185,全省第二。

同时,加强城市非机动车道和人行步道规划建设,创新性提出通勤绿道概念,新建城市通勤绿道329.9公里,基本实现连网成片,吸引更多市民选择步行出行。

“未来治堵的方向就是推动市民出行方式的改变,改变市民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现状,通过加大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建设的力度,强化站点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让市民享受到连续、舒适、准时的公交产品,从而引导更多人加入到绿色出行行列。”陈才彪说,S1线不久后将投入运行,我市正逐步搭建起“轨道交通+中运量快速公交+高密度常规公交+准点城乡公交+特色公交”的多层级立体公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