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25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联合国2023年“地球卫士奖” “蓝色循环”为什么起源于椒江?_台州新闻_浙江信息网 

浙江信息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从全球25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联合国2023年“地球卫士奖” “蓝色循环”为什么起源于椒江?

2023-11-02 10:06:37

10月31日上午,“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情况新闻发布会在杭州召开,对“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荣获联合国2023年“地球卫士奖”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从椒江区起步,到覆盖台州市所有沿海县(市、区),再到推广至浙江省其他地区,“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为何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便成功得到国际认可,获得环保领域全球最高荣誉?其间,椒江区乃至台州市又是如何先行先试的?

“蓝色循环”脱胎于椒江“海洋云仓”

作为海洋大省,浙江海岸线长达6600千米,海岛数量4350个,均居全国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多次强调海洋产业发展要与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相统一,并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浙江海洋发展的总布局当中,完整构建浙江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框架。

台州市是全省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综合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以椒江区为例,该区积极贯彻“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在2019年建立“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运用“智能装备+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打通产废、收集、运转、处置、监管等各环节,实现船舶污染物全流程闭环治理,为全国首创。

2022年4月,作为浙江省唯一试点城市,台州市在“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的基础上,推出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联动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并在椒江区率先实行。

“‘蓝色循环’其实是对‘海洋云仓’的迭代升级,将海洋污染物的整治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不只是局限于船舶污染物。”在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椒江分局党组成员洪燕看来,将椒江区作为“蓝色循环”项目的试行地,一是因为椒江区海洋资源禀赋突出,二是因为椒江区船舶污染物治理基础好。

作为“蓝色循环”项目的运营主体,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构建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储存—运输—再生—制造”全流程可视化的闭环治理体系,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源头控制、低碳回收和高值利用。“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海洋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丽说。

开展“一地一特色”示范建设

“蓝色循环”项目在椒江区先行先试后,我市又开始着手制订《台州市“蓝色循环”海洋废弃物治理工作方案》,成立“蓝色循环”海洋废弃物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市级相关部门、沿海县(市、区)政府、企业等共同发力,开展“一地一特色”建设。

在椒江沿岸滩涂,经常能看见志愿者在捡拾塑料瓶、泡沫箱等被潮水冲上岸的垃圾。据悉,该区在岸滩布设摄像头,完善海洋废弃物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并安排人员开展定期巡视,通过“技防+人防”相结合的方式,打造“无废岸滩”示范区。

“这些垃圾如果不及时清理,会给海洋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椒江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塑料垃圾由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回收利用,其他垃圾则由环卫公司现场转运处置。

充实海上环卫队伍力量,打造海漂垃圾治理示范区,是温岭市在推进“蓝色循环”项目建设过程中努力的方向。“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蓝色循环’这个项目中来,逐步改善海洋渔业环境。”在温岭市石塘海上平安民间救助站站长郭文标的带领下,50多位渔民加入了位于小沙头村的“小蓝之家”海洋废弃物收集点。

路桥区定位为海洋塑料再生示范区,引导海洋塑料产业集聚发展;临海市定位为“小蓝之家”收集示范区,打造供市民游玩的网红打卡点;玉环市定位为海岛垃圾治理示范区,全面铺设海洋垃圾收集、预处理场所;三门县定位为海水养殖固体废物治理示范区,推动清塘淤泥收集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我市各县(市、区)以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不断推动“蓝色循环”项目创新深化,为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各种类型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方案。

走出台州,闪耀全球舞台

从全球25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膺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蓝色循环”项目不一般在哪?

这是一次生态共富的新实践——

一方面,通过对海洋塑料再生利用的碳足迹标定,帮助出口企业打破绿色贸易壁垒,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认证,与多家国际头部企业签订生产、销售合同,打开国际海洋塑料再利用的高端市场。品牌商以高于传统再生塑料约165%的价格进行采购回收,海洋垃圾变成了“海洋宝藏”。

另一方面,推动运营企业、产业链企业、认证机构等多元主体组建“蓝色联盟”公益组织,将海洋塑料交易的20%作为“蓝色共富基金”,开展物资补贴、产品直销、绿色信贷、社会保障等增值服务。

邱普法是“小蓝之家”椒江外沙站的负责人,凌晨5点,他便穿上蓝色小马甲,拿上蛇皮袋和垃圾钳,来到海边捡拾垃圾。“外沙站包括我在内有7位正式成员,平时我们还会发动沿海村庄的低收入居民、渔民等群体一起捡垃圾。一个塑料瓶的市场回收价是3分,但我们的回收价是2角。一天下来,每名群众平均能赚200元左右。”邱普法说,“小蓝之家”的设立,让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的困境变成了群众共富的红利。

“通俗地讲,‘蓝色循环’用‘高收益’解决了‘无人收’的问题,用‘高信用’解决了‘价值低’的问题,用‘高回馈’解决了‘可持续’的问题,一举改变了以往政府担当治理主体、财政提供资金的治理模式,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市场链接产业的治理格局。”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郎文荣说。

当前,“蓝色循环”项目已从台州扩展至舟山、宁波等地,共有237家企业、1.02万艘船舶、6.18万人次参与其中,累计收集处理海洋废弃物1.09万吨,减少碳排放约2930吨,一线收集人员年增加收入约1.3万元,真正实现了海洋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共同富裕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