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引导让“小修小补”更加文明有序 以“一技之长”扛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_台州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规范引导让“小修小补”更加文明有序 以“一技之长”扛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3-06-10 11:54:51

关键词:提高生活品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摘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台传媒记者盛鸥鸥

近日,椒江区中山东路永泰花园公交站点旁的巷子里,66岁的黄雨福正帮一位老客户修理行李箱拉链。往西几百米远的一家服装店门口,67岁的徐婉琴熟练地穿针引线,忙着给一位女士绣补裤子上的小洞。此时,51岁的虞兴隆也和往常一样,守着自己位于桔园路上的电动车修理店……

街头的这些“小修小补”是最基本的民生,在畅通了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破解着万家灯火的“急难愁盼”。前段时间,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一则关于“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的表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其实,“小修小补”并没有消失,在行政执法部门的规范引导之下,它们以更加文明有序的面貌在城市的角角落落,不断提升市民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精湛手艺俘获忠实顾客

为了指引牌的事情,椒江区海门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专职副队长戴亦侃,来到黄雨福的摊前和他一起商量。“我们想给你做一个更加规范的指引牌,这里也将作为便民服务点,方便广大市民来此寻求帮助。”

黄雨福的配锁摊,在一条并不起眼的巷子里,但熟悉他的老顾客都找得到这里。家住云健小区的王植明,就经常光顾黄雨福的摊位。“他修拉链很有名气的,质量都很好。”

从20多岁开始涉足,跟着父亲学手艺的黄雨福已在这一行当“琢磨”了40年。经历了从有店面到要出摊、从巷子口到巷子里等种种变化,不变的是他对手艺传承的初心。“要是可以,我想再做10年。如果我不做了,可能就没有人做了。”

光在这个巷子,黄雨福就营业了20多年。以前在巷子口时顾客一多,加上别的摊位也跟着在这里摆,路口的通行等就会受到影响。如今配锁摊往里搬了十几米后,这样的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在不影响市容市貌、不妨碍交通秩序的情况下,执法队会对‘小修小补’等加以规范引导,同时加强宣传,不让‘刚需’的它们消失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戴亦侃说。

街头坚守织就美好生活

同样是20多岁就开始绣衣补裤的徐婉琴,凭借着绣花针在街头坚守了四五十年。有时她还没来得及出摊,就有顾客打来电话询问了。

不管是羊绒大衣、羊毛衫、西装裤,或者是各类品牌网面运动鞋,再复杂的情况一到徐婉琴手中,都能以精细绣技恢复得“完美如初”。

冬天生意忙起来时,待补的衣物堆得还挺高,有时候白天做不完,徐婉琴就带回家去晚上补。

这样一针一线织就的,还有她的幸福生活。“我们夫妻俩都不识字,所以对孩子的学习会格外上心。”徐婉琴和她做木匠的老伴省吃俭用,子女教育方面的花费却从不吝啬。“儿子女儿很争气,现在都小有成就。”

“以前,行政执法部门就将我这个摊位,挂牌作为便民服务点。平时,他们也会热情地关心我们。”徐婉琴说。

徐婉琴原来出摊的点位,因为旁边店面装修暂时无法营业,目前临时转移到一家服装店门前的台阶上。对此,椒江区白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执法人员许克亮表示,会帮助她寻找合适的位置,在符合“小修小补”相关规范情况下,给周边居民提供更多生活上的便利。

慎始如终感悟酸甜苦辣

10年前,为了孩子读书,临海人虞兴隆将事业从宁波转到椒江,租了一间10多平方米的店面,主营电动车修理和电子配匙。

年少时选择修车,是出于兴趣;30年来扎根于此,则是为了养家糊口。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交织,虞兴隆也曾动过转行的念头,但“隔行如隔山”,他不得不继续苦累脏的修车生活。

有时生意一多,店门前要停不少电动车,对电动车修理来说,门前的非机动车位需求较大。

为了维护市容保障交通,结合人行道改造契机,椒江区葭沚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专门为该店施划了非机动车停车位,并引导虞兴隆更加规范地经营。

“车辆修理,难免会占用人行道。对此,我们也充分考虑行业特殊性和群众日常需求,更加精准地开展服务和柔性执法,提醒他们做好门前卫生保洁等事项。”葭沚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执法人员杨征戴说。

这些人性化的举措,让虞兴隆有了更多的信心。对于修车,他表示会继续坚守下去。“一方面,孩子还小,我们还要守着生计;另一方面,这些‘小修小补’也是需要的,方便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