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率达100%,村居环境大变身,这个乡靠的是什么? 皤滩:环境革命“对症下药”_台州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整治率达100%,村居环境大变身,这个乡靠的是什么? 皤滩:环境革命“对症下药”

2023-05-15 10:23:15

5月5日,下着小雨,空气中翻卷着清新的气味。仙居县皤滩乡常务副乡长郑天选说,和去年年底相比,今年全县一季度农村人居环境考核,皤滩乡的排名如同插上火箭,噌噌上升了八九位。

公认“底子差”的皤滩乡打了个“翻身仗”。扬眉吐气的背后,关键做到了“对症下药”——

整治取长补短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老生常谈的考核项目。“没少整改,没过多久又故态复萌,真是没辙。”郑天选说,要想获得立竿见影的成效,最重要的还是抓落实,建立一个长效管控机制势在必行。

皤滩乡探索开展了“周查月评季奖惩”工作机制。今年以来,皤滩乡专门聘请了4位巡查员,他们每周都会巡查一遍下辖的10个行政村,把发现的问题点位发至各村,各村再按照“整治前+整治后”,把图片反馈给乡里的负责人。做到在3天时限内,对照整改,逐一销号。

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环境整治的痛点、难点,重点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进一步将其打造成节点、亮点。例如,在路边摆放长椅地上容易撒落瓜子果壳,就要配套一个垃圾桶;公共空地上容易堆叠垃圾,就清理出来撒上草籽,打造成小花园……

周巡查以及各级检查的结果成为量化打分的依据,做出亮点来还有加分,也就是所谓的“月评分”。每月评分相加,每个季度对所有10个行政村进行排名奖惩,今年一季度排名结果已经出炉,排名第一的村和最后的村在保洁经费奖励上就相差了上万元,村主职干部绩效报酬也拉开了3000元的差距。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大大激发了各村的积极性,村“两委”和党员干部带头,借助原先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将“门前三包”和网格长的考评联系起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对于原先一些‘门前三包’不到位和部分闲散在家的村民,由结对党员动员他们共同参与到村卫生清理整治行动中来,促进大家思想观念的转变。”皤滩乡农办工作人员吴炜娅介绍。

截至目前,皤滩乡累计拆除猪舍35间、鸡鸭棚200余处、违建厂房500余平方米,共整改完成1000余个点位,整治率达100%。

创建因地制宜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必须做到整治、创建两手抓。

因此,皤滩乡组织各村“两委”成员、驻村干部等60余人赴白塔镇、淡竹乡等开展美丽乡村参观学习活动,举办美丽乡村建设交流会。

做到三步走,找标杆、找差距、找问题。有了乡里示范,各村可以自行前往人居环境做得好的地方学习取经,找到自身不足,参考先进经验,带回村里尝试。

并非所有的经验都能照搬套用,还需依托村庄原本的特色资源,山下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山下村是浙江省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鉴湖水穿村而过,号称“江南第一书院”的桐江书院便坐落于此。

鉴湖两岸民居白墙黑瓦,家家户户的柴火都整齐堆放在村里定制的柴火架里,随处可见清廉文化的影子。

走在鉴湖沿线的石板路上,山下村党支部书记方天红介绍,这条路所用的石料,都是就地取材,拆猪圈拆出来的,“这是一条古道,以前是通往金华永康的必经之路,经过中国美院的设计,才恢复成了如今的模样。”

一抬头,映入眼帘的是清代古戏台和道渊古宅,古宅内部引入仙居无骨花灯工作室和“纸上禅”花灯研学共富工坊。

紧挨着的桐江书院,内部打造御史馆,不仅展现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还是仙居千年廉脉的有力注解,如今也成了游人如织的宝藏打卡地。

“村美家才美,我们下大力气整治的村居环境是在打基础,永安溪畔温都水城项目的落地更是难得的机遇。打好基础,抢抓机遇,我相信,皤滩乡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四个仙居’的打造增光添彩。”皤滩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朱乘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