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眼中的台州治水变化_台州新闻_浙江信息网 

浙江信息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一位学者眼中的台州治水变化

2023-03-24 14:37:39

移动鼠标,齐鑫打开一个文件夹,屏幕上顿时铺满摇蚊的照片,“这种昆虫在各类水体中均有广泛分布,数量占底栖无脊椎动物总数的一半以上,生物量占到水生底栖动物的七八成,它们在淡水水域生态平衡和养鱼事业方面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昆虫。”

作为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学科研团队主任,齐鑫经常承接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几乎走遍了台州。他发现,随着水环境改善,指示水质或者生态环境较好的生物遍现各水域。

去年,台州水环境质量首次达优。“与最初的治水最大不同点在于,如今我们恢复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他说。

治水带来的变化很大

2021年,齐鑫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对黄岩区黄岩溪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了3条中国瘰螈,这在台州尚属首次。

中国瘰螈生活、繁殖对水环境要求高,易受人类活动干扰。作为上游山体溪流水环境优劣的指示物种、区域生境的“生态试纸”,瘰螈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长潭水库及上游溪流等具备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在齐鑫的印象里,台州水质的真正转变是在2015年前后。

2014年,台州的“五水共治”拉开帷幕,并拿到2014年度“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大禹鼎,这是浙江省首次对“五水共治”工作进行表彰,也是全省“五水共治”工作的最高综合性奖项。

在常年在野外做生物多样性调查的齐鑫看来,这些年治水给台州带来的变化极大,不仅是水质改善了,人的理念也在改变。

“我们曾经去仙居龙潭头生物采样,溪水很清澈,我们觉得应该会有收获。”但是在实际采样中,他们惊讶地发现,溪流中没有生物,溪底的石头上都覆盖着一层黄色物质,“这很不寻常。”

后来仙居政府部门调查,发现山上存在废弃尾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省里的地质大队在这座山上发现铅锌矿产,但后来发现,原矿开采出来后提取的矿产含量并不高。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矿洞停止开采。当时负责开发的企业负责人说,那时候人们对环境保护的理解较为浅薄,只是简单停止开采,未做封矿闭矿处理,这里就成了一处矿产开采遗迹。

正因如此,常年雨水冲刷,导致矿渣等渗透入溪,破坏了溪流的生态。

发现问题后,2018年仙居着手治理废矿,但是清除矿渣等难度大,也需要大量资金,治理成本大。仙居相关部门咨询专家建议后,将矿洞原地封存,控制污染源,并对溪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齐鑫再次去采样,发现溪流里出现生物群了。“当地也对水体做过检测,污染物逐年下降,这说明治理是有成效的。”

生物多样性日益受重视

最近,齐鑫又接了一个项目,对黄岩院桥的鉴洋湖开展生物调查。

“鉴洋湖需要河道清淤,现在这种工程都需要事先开展水生物调查,减少工程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但工程承接方表示不仅仅是水生物调查,还要把陆生生物的生态系统也考虑在内。

这让齐鑫颇为惊讶,他发现生物多样性评估和监测标准已成为政府开展工程建设的重要考量。

城市的生态修复十分紧迫,虽然治水受到重视,但在齐鑫的印象里,当时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有限,也不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政府治水时也缺乏生物多样性的评估,生物多样化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如今,清淤工程提出的生物多样化评估要求,颠覆了他以往对政府治水的认知。

“以前的治水,就是清淤后将河道硬化,把自然河道的土质河床用混凝土板或者石块铺砌,成为人工硬河床。”齐鑫说,硬化河道意味着生物多样性的消失,河道失去自净能力,水土涵养功能被人为阻断,过一段时间河水就会返劣,这事实上跟工程的目的背道而驰。

正因如此,近年来台州改变了治水方式,采取了一系列污染防治措施,因地制宜在各个水系实施了生态缓冲带、水下森林、人工湿地等水生态修复举措,持续改善水质。随着各项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落地实施,台州生态效益日益凸显。

“我们去玉环漩门湾做生物调查时,鱼群直往小船上蹿,这种景象很久没见到过了。”齐鑫说,现在城市河道里也出现了很多水鸟,“老百姓觉得水清了,在我们眼里是生物多样性恢复了。”

他说,就像鉴洋湖的清淤工程,需要考量工程可能会对周边整体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因为生态系统不是割裂的,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水才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