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2 12:01:19
“我知道王爷爷,他是语文课本上出现的科学家!”
3月11日上午,临海杜桥小学四(1)班的尤梓丞和全市88名青少年一起,跟着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王文利打卡临海火山岩。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引用了王文利的《琥珀物语》,这是课堂和大自然的“梦幻联动”,一堂真正的“行走的科学课”。
孩子们变身为“小地质学家”,参观了临海大火山景区和桃渚十三江的“火山遗迹长廊”,聆听着老师介绍临海火山地质背景和形成过程,亲手触摸火山岩,并提出“为什么火山岩是六边形”“火山还会爆发吗”的疑问,在实地考察中自发寻找“答案”,重新认识世界。
为孩子们解惑的是浙江省地质博物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周宗尧老师:“大约在八千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浅海礁林。海底深处的岩浆突然聚集,一下子冲破地壳,喷出万千火流。浩浩荡荡的火山熔浆冷却后,围绕轴线定向等轴收缩,就形成千万个六边形的柱体,叫柱状节理,它们一层层、一排排直立状排列,像不像珊瑚群?”
经过脚步的丈量和实地观察,课本上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鲜活,孩子们用文字和绘画,画出了火山喷发的过程,写下了“科考报告”。
周宗尧认为,青少年正处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黄金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不应该禁锢在课堂和书本里,应该走进大自然,以旅行的形式启迪科学兴趣,探索地球与自然的奥秘。
为此,台州市科协邀请专业科普导师和挖掘本土教师资源,将实验探究活动“搬”到室外,通过“行走中的科学课”激发青少年们对科学探究和创新的兴趣。
“为了让‘学’与‘行’相结合成为常态,今后我们会经常性开展野外研学活动,让课堂的知识在研学中得到深度拓展,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一颗‘科学家’的种子。”台州市科协科普部部长王茂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