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促乡村蝶变_绍兴新闻_浙江信息网 

浙江信息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千万工程”促乡村蝶变

2023-06-18 11:57:56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

  2003年4月,我当时在越城区乡镇担任行政主职,有幸亲历、实践并见证了这场如火如荼的“德政工程”。以下是我的一些浅见:

  一、初心如磐:“千万工程”是“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当时的农村,正处于村镇化、工业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的是一种“户户点火、村村冒烟”的工业化发展景象。农村因无序且不规范的单向度、非均衡化发展,出现颇多发展难题。比如,“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成为普遍现象,城乡发展始终不平衡;比如,人居环境“脏乱差”、工业发展“低小散”、村容村貌“旧破堵”,好的项目对农村避而远之;比如,农民逃离农村成为习惯行为,“空壳村”和“经济薄弱村”比比皆是,等等。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正是从浙江现实问题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千万工程”这一伟大行动,以“人民至上”为根本出发点,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落脚点,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接续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进而实现“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的美好乡村图景,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二、道路如砥:“千万工程”是“群众路线”实践的最佳答案。拆除违建、清理河道、关闭矿山、整治环境、污水纳管、硬化路面……这是早期“千万工程”的任务表。这些工作,事关农村千家万户、事关农民切身利益,是一场“破而后立”、向农村陋习“开战”的行动。我所在的乡镇为“八山两分田”,彼时镇上“靠山吃山”、有矿山企业13家,这些企业的经营收益占所在村集体收入90%以上,可以说关乎村民利益。自“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坚持生态账与发展账一起算,一举关停了12家矿山开采企业,并逐步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复原“绿水青山”,充分整合发展空间。同时,从关停“小散废”、整治“脏乱差”,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绿化亮化,再到挖掘人文景观、培育“美丽乡村+”新业态,逐渐走上了“三生”融合、文明致富的道路。这离不开广大基层干部“干在先、走在前”的先锋模范作用,离不开群众的众心齐一、自觉行动,这正是“千万工程”坚持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也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垃圾分类”等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使命如山:“千万工程”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窗口范例。“千万工程”是一项接续奋斗、持之以恒的工作,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2003年,“千万工程”从浙江起步,拉开村庄整治提升、建设美丽乡村的序幕;2006年,在浙江台州召开现场会,全面总结“千万工程”实施以来6个方面的深刻变化,吹响普遍推进的号角;2010年,制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标志着“千万工程”正式进入“2.0版”,由“浙江经验”走向示范引领。而后,浙江依托“大花园建设”“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抓手,在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延伸“千万工程”建设内容,形成了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格局。20年久久为功,如今浙江省已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新时代美丽乡村覆盖率达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5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提前缩小至1.9以内,农村整体面貌显著改观,“美丽乡村”已成为浙江的一张金名片,“城市让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正在成为浙江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如今我工作过的乡镇,农村已变城区,满目绿水青山成美景,乡村风貌焕然一新,还成为市民朋友的美丽乡村“打卡”目的地和文旅休闲“南花园”。这一切,都是浙江遵循习近平同志“八八战略”的宏伟擘画,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生动见证。

  二十年斗转星移,我已经从一名乡镇领导干部转变为一名文化文艺工作干部。立足文化文艺工作新岗位,如何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再深化、推进“千万工程”再出发?我觉得应以“艺术乡建”品牌工作为引领,重点推进“三个一百”工程,即打造百个“乡村文艺创作采风基地”、培育百个“艺术家乡村工作坊”、开展百场“艺术行走乡村”文艺活动,加快探索出一条文艺赋美乡村振兴的“绍兴路径”。一是注重“景致精美”。全域提升乡村文化礼堂、3A级景区村庄、省级星级民宿、农家书屋、村史馆等乡村文化空间,培育打造成为标识鲜明、颜值在线的“乡村文艺创作采风基地”,为文艺工作者服务农村、开展创作搭建好桥梁和平台。二是注重“合作共美”。动员有情怀、有水平、有能力的文艺工作者联村结对,通过植入、合作、服务等形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布点一批书画创作坊、演艺工作坊、技艺传承坊等“艺术家乡村工作坊”,引导艺术家深入田间地头,贴近火热生活,创作一批演绎山乡巨变的文艺作品。三是注重“文化秀美”。结合“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建设热潮,以绍兴人文渊薮和发展沿革为主题主线,通过创演、创展结合的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进乡村、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艺术行走乡村”文艺活动,为新时代绍兴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贡献文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