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7 12:06:18
绍兴,这座千年古城,正以全新面貌站在一个重要历史节点上。
行走在越城区阳明北路,干净清洁的马路可“席地而坐”;车辆驶过诸暨市浣浦路,平稳得“杯水不溢”;从杭台高铁嵊州新昌站出站,车站环境“井然有序”……
环境卫生“席地而坐”、道路通行“杯水不溢”、市容市貌“井然有序”、园林绿化“五彩斑斓”、城市夜景“如梦如幻”,是我市实施打造最清洁城市“410行动”的五大目标。今年以来,我市全力抓好迎亚运“三大提升行动”,全方位提升城市风貌品质、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确保环境干净整洁、和美有序,以最好面貌迎接亚运盛会。
高标准推进城市精细管理
近日,在柯桥区上方山大道附近,一架“空中城管”无人机在巡逻时发现,在羊山公园周边有成片垃圾堆放,此处距离羊山攀岩中心不足1公里,是亚运场馆通勤路线的必经之地。执法人员立即将无人机拍下的照片梳理成问题清单,下发给属地进行整改。很快,这片垃圾堆就得到了及时清理,亚运通勤路线周边环境恢复了清洁。
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止出现新的“卫生死角”。今年2月,《绍兴市打造最清洁城市“410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出台后,各区、县(市)积极行动起来,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时段的城市精细管理体系,推动城市管理从粗放向精细、从传统向科技、从平面向立体转变。
越城区以打造最清洁城市样板区为目标,推出了城市精细管理“1414行动”,全域打造城市精细管理“四大环境”——“席地而坐”的卫生环境、“杯水不溢”的通行环境、“满城飘香”的园林环境、“流光溢彩”的夜景环境;柯桥区以高水平打造最清洁城市县域典范为目标,开展城市管理提质增效十大行动;上虞区推出最清洁城市“510行动”,以“绣花功夫”助力“青春之城”打造,实现“文明城市”向“典范城市”跨越;诸暨市将最清洁城市“四大行动”与好美诸暨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等结合起来协同推进;嵊州市全面实施最清洁城市“410行动”,打造洁净文明县城城市样板;新昌县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最清洁县城”……
市级层面上,市综合执法局建立完善城市管理问题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成立城市管理机动巡查队伍,落实“日巡查、周简报、双月会、季通报、年考核”工作机制,将城市精细管理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建设绍兴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管理、执法、服务的“一屏掌控、一图展示、一体联动、一网统管”,推动市容环境品质和城市治理能力持续提升,让城市更干净、更整洁、更有序、更安全、更有温度。
随着“410行动”的实施,全市面貌快速焕新。
用最美扮靓城市各个角落
16名清扫员和10余辆清扫车开展18小时机械化冲洗作业、机动车道每半个月开展一次全覆盖的深度清洗、隔离栏每周进行全面清洗、路面白色垃圾的滞留时间不超过5分钟……走在3980米长的越城区阳明北路上,随时随处都可“席地而坐”。作为我市首批“席地而坐”示范区,阳明北路通过细整治、微改造、精提升,已成为精雕细琢、向美而行的“城市客厅”。
今年是亚运年,我市将最清洁城市“410行动”与“迎亚运”环境整治行动相结合,按照“与杭同标、属地负责;突出重点,分级实施;补齐短板、全域提升”工作要求,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确保赛事场馆及周边区域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显著提高,为成功举办亚运会、全面展示绍兴风景提供坚实保障。
在柯桥区笛扬路上,最近不少市民发现,脚下的窨井盖有了“新花样”。一个个井盖,绘上了布满亚运元素和柯桥辨识度的卡通图案。城市家具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有序运行及群众安全生活息息相关。为提升“洁美纺都、宜居柯桥”城市管理品质,营造浓厚亚运氛围,柯桥区从井盖入手,结合柯桥景观文化特色,植入城市管理品牌元素,设计了一批具有亚运、兰花、兰亭序、江南水乡等亚运元素和柯桥辨识度的文化创意井盖,推动城市家具洁美提升。
城市形象的改善,不仅仅体现在亚运场馆周边,也体现在城市的方方面面。前不久,在诸暨草塔古镇停车场,游客马先生顺着智慧公厕引导大屏找到附近公厕,公厕内干净整洁的环境和智慧化的体验,令他印象深刻,“引导大屏上我们可以看到公厕平面图和厕间占用情况,帮助我们快速找到空厕间,非常方便”。
公厕既是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必备设施,也是体现人文关怀与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今年,市综合执法局结合最清洁城市“410行动”,对公厕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打造了一批最清洁公厕与最美公厕。
为更好地提升城市颜值,改善人居环境,目前绍兴全市范围内正在打造这样的“最清洁城市单元”,重点创建省级“高品质街区”、“席地而坐”示范区、最清洁城市道路、最清洁交通站场、最清洁旅游景点、最清洁公厕等。目前,与杭州亚运会密切相关的项目,已全部创建完成。今年5月,我市喜获“2023美丽中国-最美城市”“中国城市精细化管理创新典范”两项荣誉。
绍兴,作为承办杭州亚运会项目最多的协办城市,以清洁城市打造的扎实成效向世界宣示:“我们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