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4 10:40:45
再赴古城约,聚首鉴湖畔。6月10日,由中国经济传媒协会、绍兴市人民政府主办,新浪财经协办的2023中国经济传媒大会在绍兴举行,来自全国经济界、传媒界的300多位嘉宾齐聚古城,共同探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开新局”这个重大命题。这也是继2019年、2020年后,中国经济传媒大会第三次落户古城。
大会邀请了经济、传媒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当前经济形势与挑战、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金融改革和服务水平、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以及高效精准地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服务等问题进行主旨发言和深入探讨。
●记者 王敏霞 文
图片由“2023中国经济传媒大会”提供
中国经济有韧性
复苏值得期待
今年初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的态势。但是,经济运行的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经济转型升级依旧面临新的阻力。这个时候,正确研判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对于把握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势、转型突围至关重要,也备受各方关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分析,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些变局包括中国的和平崛起、大国角力加剧、科技革命加速发展、全球的能源格局加速演化、国际货币体系正在重构、全球产业变革和产业链重构等,世界经济格局来到了一个关键分水岭。她认为,2023年世界经济有几个比较典型的特点: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高刺激力度,全球能源危机与风险仍然继续,全球粮食危机和风险等。
本次大会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樊纲带来了《中国经济波动与长期增长》主旨演讲,他认为,中国经济目前还存在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外部压力依然较大、国内需求不足、一些结构性问题仍比较突出等问题,从而导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多方面不利因素,其一是需求不足,供给的复苏快于需求的复苏;其二是世界经济的收缩,导致出口面临下滑的压力;其三是产业链转移。以需求不足为例,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消费需求现在的问题是就业不增长、收入不增长,从而形成了消费难增长;投资需求,主要是民营资本投资需求不够。因为利率下降、融资成本下降,导致人们的投资收益预期减弱,大家不一定去贷款、投资了,同时,由于收入没有上涨,人们也没有扩大消费。于是,我国一季度存款增长了15万亿多,其中居民存款达到了10万亿。这就是经济学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它导致货币流通速度放慢,这正是国内当前面临的情况,总需求不足,导致了价格水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那么,在如此多的不利因素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前景如何?
陈文玲认为,从全球来看,中国还是政策、经济、投资最稳定的国家,更是制造业能力最稳定、创新能力急剧提升的国家。因此,对中国经济还是要持续保持信心,在应对国际国内严峻复杂的挑战中,积极找到机遇。
樊纲也认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经济长周期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稳中向远、稳中向强的要素依然稳固,中国经济不但有战略纵深,而且在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所以,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然很有韧性,尽管复苏进程不像原先想的那么快,但是今年5%以上的增长率还是可以预期的。
高质量发展
让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民营经济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针对总需求不足、民营经济投资意愿低的矛盾,与会专家建议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改善投资环境,稳定投资预期,尤其是民营企业投资预期。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韩保江认为,从现实来看,民营经济的突出作用决定了它在现代化当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民营经济发展。从建设现代化强国目标来看,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走在创新型国家前列,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包括社会的长治久安,没有民营经济是难以想象的。
目前民营经济发展主要存在舆论环境不完善、法治环境不完善、政策环境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要正确引导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重视民营经济面临的困难。
樊纲指出,国内经济需求不足,其中民营企业的投资需求大大降低,可见,民营经济的发展确实出现了一定阻力。针对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的问题,主要的办法是改善投资环境,稳定企业家的预期。要充分发挥大企业特别是大民营企业的作用,鼓励他们投资未来。要摆正鼓励大企业发展和反垄断的关系,现在许多市场、许多产业真正的竞争不是国内竞争,而是国际竞争。樊纲认为如何鼓励头部的民营企业继续做大、做强,是目前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韩保江提出,如何让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呢?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的连续性,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持久动力,降低民营企业税费负担。求人不如求己,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不可离开的力量,关键是练好自己的“基本功”,即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民营企业要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路子。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建设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章则从金融服务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金融的任务是服务实体经济,其中就包括民营经济,特别是在浙江这样的民营经济大省,金融服务应以金融再造作为突破口,打造诚信的经济环境,优化金融生态,增强金融的供给实力,以良好的金融生态促进区域经济包括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赋能
创新融合促发展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就要加快数字赋能产业体系现代化的步伐。
陈文玲认为,第四次科技革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催生了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新材料和新产业。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这几年是提升最快的,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云服务、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以及正在部署的“东数西算”,都是中国创新的重中之重。陈文玲觉得,国际上每个国家都有人工智能战略、互联网创新战略、超算等战略布局,但是中国在实践中是走在最前面的。
北京工商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说,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数字化赋能产业体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引擎。数字化转型要以制造业为重点。制造业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正在从内部资源协同向产业链要素优化转变,实施从自动化、信息化到数字化的跨越,产生的制造业量大面广,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底,所以要加快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水平。怎样加快转型?要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国家明确到2025年企业的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要达到80%,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要达到68%,而浙江包括绍兴在内这些数据都走在前面。还要建设产业服务平台,加强推动产业体系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并构建“智能机器+云平台+工业App”的共同架构,加速推动中小企业“上云”,这对于中小企业集中的绍兴也同样重要。
王洪章说,这种对创新的渴求,以及时不我待的发展意识,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是现实的,也是急迫的。对金融来讲,要构建涵盖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等的多层次投融资市场体系,也应该建立政府、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和社会资本等不同来源、不同风险偏好、不同期限的资金组合,形成尽可能多的服务方式。
金融机构也应该注重数字赋能、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丰富市场供给。比如金融机构面对科技创新的强大需求,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组建科技创新的专业化团队,令金融科技手段、设计符合创新要求的模式,既懂金融又懂科技,才能做好服务科技创新的大文章。
金融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大势的必要选择。科技创新是已经抢占金融转型发展制高点的核心要素,使传统的金融业态越发向创新金融转型,为实体经济提供最佳的数字化服务。
绍兴勇闯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新路子
浙江是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区,今年更是迎来了深入实施“八八战略”20周年,全省上下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三个“一号工程”。在此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正在扎实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建设,勇闯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新路子。
20年来,绍兴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的精彩蝶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8.3倍,达到7351亿,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第29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6万元,居全国第11位;城市人才吸引力跃居全国第23位。可以说实现了从“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从“总体小康”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飞跃。
樊纲对绍兴的“地瓜经济”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谓“地瓜经济”是浙江创新形成的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高增长模式,而绍兴在这方面打造了优秀的样本,不仅让众多大型企业、上市公司走出去,还引入了各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兴科技型企业,完善了区域经济结构。
白津夫表示,浙江已经成为中国东部率先发展的增长极,2022年浙江的人均GDP是1.76万美元,已经跨过高收入国家标准的门槛,迈入现代化指日可待。取得如此骄人的数字,科技创新能力应是最重要因素。浙江在新兴领域、新兴业态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其中创新地位已经升至全国第四位,科技贡献率达到了48%。2021年,白津夫对浙江数字化转型作过调研,绍兴的经济发展在整个浙江都是奇迹。绍兴2022年有4个区、县(市)GDP超过千亿,其中柯桥区已经接近2000亿,整个绍兴市已经超过了7000亿,其中很大的部分是数字化贡献的。除了柯桥,诸暨市、新昌县等区域也通过数字化转型,加速了本地区产业成长、壮大,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