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3 10:31:39
“谢谢你们,这么快就帮我们拿到了被拖欠半年多的工资。”近日,在衢江区社会治理中心,徐先生握着“6070”矛盾纠纷调处团成员章利华的手感激地说。
退休之后的章利华,利用自己工作经验参与调解工作,既发挥了余热,又服务了群众。在衢江区,像章利华这样乐于奉献的调解员有1200多人,占全区调解员数量的73%。今年以来,衢江区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区范围内发现、选拔、使用一批在职60后、70后干部职工和老干部、老干警、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将他们扎根基层、经验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防风险、护稳定、保平安”的效能胜势。
法者,治之端也。60年前,绍兴市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坚持矛盾不上交,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在全面建设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背景下,“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形成了以“群众唱主角、干部来引导、德法加智治、有事当地了”为内涵的鲜明实践特征。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近年来,衢州以建设四省边际社会治理桥头堡为牵引,全面推进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有机衔接,持续迭代完善“141”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强化多部门、多领域相互配合、相互联动,加快形成“三民工程·党建统领基层智治综合应用”等数字赋能成效,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衢州基层治理“金名片”正被持续擦亮。近年来,我市荣获第一批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成功荣获“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实现全省平安大市创建“十七连冠”。
在柯城区花园街道上洋村,从1992年第一版《村规民约》出炉到现在,《村规民约》一直在不断更新,已迭代十余个版本。村里的大小事情,只要拿出这本《村规民约》,矛盾和问题在村里解决,大家都服气。这个典型的城郊村,面对曾经的环境脏乱差、矛盾问题突出、村民上访频繁等,多次修改《村规民约》,并利用区位优势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出一条保稳定、促发展的共同富裕普惠之路。
村里的矛盾不出村,家庭的矛盾也不出户。2022年,市妇联创新推出“三衢和姐”调解工作法,千名“和姐”扎根在村(社),“进得了门、讲得上话”,推动家庭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形成了高效运行的婚姻家庭矛盾化解闭环处置机制。至今,“三衢和姐”累计化解1000余件家庭纠纷,化解率达到80%以上,全市因家庭感情纠纷引发为有效警情的同比下降38%以上。
从“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再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枫桥经验”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生动实践。在衢江区,一条“离得近、叫得应、接地气”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子——“民情直通车”应运而生,通过一辆“民情直通车”、一条民情直通专线、一套应急装备,实现所有事项多个口子接单、一个口子派单、一个团队处置,切实将问题解决在群众家门口。自“民情直通车”运行以来,矛盾纠纷化解量同比增加120%,矛盾纠纷化解率高达99%。
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不仅要靠法治,更要靠德治。衢州作为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已然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崇贤有礼、开放自信、创新争先”的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文明自觉。2015年以来,我市制定的21部地方性法规、2部地方政府规章中,有9部与优化德治环境有关。
基层治,则天下安。多年来,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建设四省边际社会治理桥头堡的过程中,走万家、访民情、调矛盾、解纠纷……一项项顶层设计落地落实,一个个难点堵点被全力打通。这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衢州模式,成了衢州的新时代“枫桥经验”,让三衢大地焕发出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