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5 10:33:53
南孔圣地,崇贤有礼。自孔子第四十八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扈跸南渡、赐第衢州以来,孔氏大宗后裔以衢州为中心,在江南地区衍圣弘道、传承发展了近900年,不仅让衢州成为孔氏大宗的第二故乡、儒家文化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中心,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底蕴的南孔文化,并延伸出“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衢州有礼市民公约、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融铸了这座城市的根与魂。
如今,南孔文化跨越时空,一手赓续千年古城的文脉传承,一手指引着新时代衢州的未来,成为衢州最具辨识度的文化金名片。
大宗南渡,教化江南近九百年
在柯城区新桥街96号,黛瓦红墙的孔氏南宗家庙坐北朝南,静静伫立,庄严肃穆又亲切古朴,每日前来参观学习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隔街相望的孔子文化公园里,一座高约9米、重约12吨的孔子青铜塑像,长髯垂胸,衣袂飘飞,“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深邃的目光,遥望曲阜故园。
天下孔庙有2000多处,但家庙却只有2处,一处在山东曲阜,一处在浙江衢州。以衢州孔氏为核心的“孔氏南宗”,是孔子后裔中的一个特殊宗族。它的特殊缘于890多年前的一缕血色残阳。
南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赵构驻跸临安(杭州),念及孔端友率族人随驾南渡、扈跸有功,赐衢州州学为家庙,以供奉祭祀孔子。从此,孔端友率领孔氏大宗后裔在衢州安顿,供奉宗庙,在开辟孔氏南宗一脉的同时,也书写了一卷儒风南渐史。
与此同时,金政权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册封孔端友同父异母的弟弟孔端操,袭封“衍圣公”,以主持曲阜孔庙祭祀。而后,蒙古军占领曲阜,又立孔之全为“衍圣公”。蒙古、金、南宋三个政权并立之时,一度出现同时有3个“衍圣公”的局面。
南宋灭亡后,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寻访孔氏大宗嫡系后裔袭封圣爵,以便于统一教化。朝廷经讨论后认为寓居衢州的孔氏南宗为大宗。时任“衍圣公”、孔子第五十三代嫡长孙孔洙奉诏上京,以南宗历代先祖坟冢都在衢州,难以离弃,最终让出“衍圣公”爵位。忽必烈叹曰:“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后也。”
此后,孔氏南宗仍选择留守衢州。而失去爵位的南孔后人开枝散叶、走入民间,或设私塾,或任学官,或为山长,通过大兴平民教育的方式,继续以儒学之道,润泽江南。
翻阅《衢州孔氏南宗家庙》考证,仅南宋一朝,孔氏南宗便有36人担任过各级学官,身影遍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多地。至明清,杭州四大书院中的三所均由南孔后裔主持。其中的万松书院由南孔后人主持长达450余年。
“客观上讲,孔氏大宗赐居衢州之后,一场文化的交织和融合就已徐徐展开。孔氏南宗以圣裔身份和大宗风范影响了江南士人和民众;同时,江南社会文化中的积极要素,源源不断地被吸收进孔氏南宗儒家文化,不断丰富和提升其内涵。两者交融最终形成了与时俱进、特色鲜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区域文明传承体系——南孔文化。”衢州市文史研究所主任占剑说,当人们追溯南宋以降江南社会发展的那一泉源头活水时,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指向宋室南渡和孔氏大宗南迁。
与时俱进,融入城市血脉
从南宋至今,近千年时光,孔氏南宗几经起落,为何南孔文化却能历久弥新?行走在中国儒学馆主题展厅,历史画卷迎面展开。
“在漫长的社会演变过程中,孔氏南宗一直践行着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创新精神。所以,孔氏南宗的教育思想和儒学演进的轨迹相吻合,南孔文化的发展也与时代变革同频共振。”衢州南孔圣地文化旅游区管理中心主任盛雄生相告。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废科举后,孔子第七十三代嫡长孙、翰林院五经博士孔庆仪感叹“旧学之不足以图存也,力图维新”。此后,他把孔氏南宗的“承启家塾”改建为近代学校,初为“孔氏中学堂”,又在宣统二年(1910)易名为“两等小学堂”。到了民国初年,“两等小学堂”再次改称为“孔氏完全小学校”。缘此,孔庆仪被后人赞誉为“开风气之先”的新派人物。
实际上,“开风气之先”正是孔氏南宗的发展内驱力。2004年,孔子第七十五代嫡长孙、末代奉祀官孔祥楷恢复了一度中断的孔氏南宗祭孔大典,首次提出“当代人祭孔”的理念,这是孔氏南宗家族的又一次大胆革新。
“祭祀孔子是对孔子这位儒家创始人的追思和致敬。我们要继承孔子的思想,而不是历朝历代参祭人的衣饰。”孔祥楷先生曾说过,每个朝代、每个时期的祭祀活动,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特定的时代内容。对待传统文化,既要传承弘扬,又要推陈出新,体现与时俱进,应以“当代人祭孔”为宜。因此,在孔氏南宗祭孔典礼中,献“太牢”改为献五谷,配胸花改为戴银杏叶,废止了华丽的古代服饰和舞蹈,废止了古乐旧器的喧闹,去掉了孔子牌位上“神位”二字,让市民学生参与到祭孔中来,更是堪称大手笔,从此孔子走下神坛,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与时俱进的祭孔大典,被更多人看懂、认可、称赞。2011年,定位“当代人祭祀孔子”的“南孔祭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更是在南孔文化传承、发展上下足了功夫。
2018年8月,“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发布会在北京首次公开亮相。去年7月,中共衢州市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崇贤有礼、开放自信、创新争先”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本月12日,中国首部以南孔文化为题材的音乐剧《南孔》登上了中央歌剧院的舞台,以“新国风”的表演形式演绎了一曲“家国天下 礼孝仁义”的浩瀚长歌。
浩荡儒风,润物无声。行作揖礼、礼让斑马线、有礼市民公约20条……以“礼”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而随着“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上升为“浙江有礼”、南宗祭孔大典升级为省级祭孔典礼(筹备)、打造国家5A级南孔圣地文化旅游区等重大项目开展,南孔文化已深深熔铸于这座城市的精神血脉,成为衢州最大的文化IP。
一代代人的接续与传承
走进孔氏南宗家庙,抬头就看见大成门庭院里高耸入云的银杏树;孔府照壁上篆书书写、讲述儒家“世界大同”梦想的《大同颂》,透露着平正典雅、恢弘大气的南孔儒风。
9月19日上午9点,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传递衢州站启动仪式在孔氏南宗家庙举行。作为首棒火炬手、孔子第七十六代嫡长孙孔令立,神采奕奕地走出家庙正门,向现场群众行了一个标准的作揖礼,在观众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手持“薪火”,开始第一棒火炬传递。“火炬传递,从孔氏南宗家庙出发,对于杭州亚运会来说,是对体育精神的传递;对于衢州来说,则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孔令立说,杭州亚运会火炬名为“薪火”,意味深长,他也会将南孔文化的“薪火”一棒一棒地传承下去。
前不久,“南孔圣地·崇贤有礼”开蒙礼也在孔氏南宗家庙大成殿前举行。全市2.7万余名一年级新生,在各小学孔子广场分会场集体“开蒙”,当天还发布了南孔学子“三礼”仪规仪程。衢州以此次开蒙礼活动为契机,推动南孔学子“三礼”、浙江学子“三礼”从衢州发端向全省推广,努力将南孔学子“三礼”打造成为新时代中小学生礼仪规范实践的衢州样板。
衢州为什么花这么大力气传承南孔文化?“一方面,它是儒家文化在以衢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传承与延续,另一方面,它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孔令立说,特别是近20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方向,着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探索儒学文化的“现代意义”,做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形成了“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衢州有礼市民公约,还打造了“南孔文化”标识,让南孔文化成为衢州最闪亮的文化金名片。南孔学子“三礼”,让南孔文化创新、发展的序曲在青少年中奏响。某种意义上,从一代到下一代的传承与接续,恰好是南孔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