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1 11:01:59
最近,笔者下乡采访时听不少基层干部谈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接待各条线上的干部下来搞调研,查阅资料、开座谈会,可谓细致、扎实、深入。可是调查一结束,似乎也就与基层无关了,上面有没有研究,不得而知,想得到点帮助,往往石沉大海。
调查是发现问题,研究是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有人认为这就形成了调查研究的闭环,其实这只是调查研究的“前半篇文章”,“后半篇文章”则在于思路对策的落实。基层干部对工作中存在的堵点、痛点、难点都熟知于心,最缺的是解决问题的各方面助力。在下真功夫做好调查研究“前半篇文章”的同时,为基层出点子、想办法,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才是基层最期待的“后半篇文章”。缺了这一环节的调查研究就是一种“烂尾”,调查报告洋洋洒洒,思路对策高高举起,落实落地却轻轻放下,甚至没了下文,好一个“卷”字了得。
调查研究出现“烂尾”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换位思考不够。没有站在基层的角度看问题,提出的思路不接地气;没有把自己摆进去,提出的对策隔靴搔痒。有一位乡干部曾跟笔者叹苦,当地有一个项目要落地,问题出在某个审批环节,恰逢主管部门来调研,本想借此机会能帮助解决,谁知说了一大堆的理由,最终反过来相劝放弃这个项目。“也不替我们想想,争取到一个项目多不容易。”这位乡干部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对调查研究的怨气。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后半篇文章”的调查研究是不完整的,是做无用功。
由此看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缺的不是干部调查研究的素养,而是帮助基层切实解决问题的能力。防止调查研究出现“烂尾”,进而变成只是听起来很牛、干起来很“卷”、看上去很美的潇洒走一回,还需要真正把调查报告写在大地上,多为解决基层具体问题出点妙招、使点巧劲、办点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