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3 10:15:43
村庄名片:
衢江区杜泽镇文林村位于杜泽镇东边,铜山溪穿村而过,离23省道1.7公里。文林村下辖4个自然村,共有1462人,许多村民姓朱,为南宋思想家朱熹的后裔。
雨后的文林村处处透着绿意与生机。在村中央的池塘边环绕着古色古香的木质公告栏,农房墙上画着水墨墙画,还誊抄了许多“朱子家训”中的内容,一种古朴、素雅之美扑面而来。
“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4月18日,朱熹后裔朱贤旺领着记者边走边看,一一介绍,“这些‘朱子家训’是我们从《紫阳朱氏宗谱》中精选出来的,展示出来以教育后人。”
今年71岁的朱贤旺,曾参与2006年文林朱氏宗谱的修订工作,家中珍藏着1946年修订的文林朱氏家谱《紫阳宗卷》。家谱中记录着,公元1346年,朱熹的六世孙朱伯和从兰溪官井头迁至杜泽文林。
作为朱熹的后人,朱贤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深知“书不可以不读”“子孙不可不教”的道理,将两女一子培养成才。“在田地里讨生活,家里有三个‘书包’负担很重。”他说,看着子女们靠读书走出山村,过去吃的那些苦都值得。现在三个子女已在外地成家立业,最让他高兴的是崇文重教的家风代代相传,三个子女都很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外孙女考上了苏州的重点中学。
在朱贤旺的理解中,祖先给村庄取了文林这个名字,除了因朱熹谥号“文”,世称朱文公,村中古樟成林之外,也有希望这个地方文风兴盛、子孙成才之意。文林村重视子女教育的不止他一家,一些村民家中出了好几个大学生。
“我们村专门设了奖学金,考上重点大学每人奖励2000元。”文林村党支部书记朱周福介绍,2019年至今,就有6人考上重点大学,拿到了奖学金。二十年来,随着衢州教育环境、教学质量的提升,村里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读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朱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理念、教育观念,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朱熹的后裔们。“文林民风淳朴,村里有不少孝子、好儿媳。”朱周福说,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有54人,都得到了很好的照料。
采访结束时,朱周福接到了杜泽小学校长打来的电话,对接研学事宜。“校长将带学生到文林村参观,学习、感受朱子文化。”他说,“朱子文化深厚的底蕴、淳朴的民风村风是我们未来发展的资源优势,接下去我们将挖掘本地人文、历史、文化,把朱子文化转化成村庄发展的新动能。”
村庄名片:
龙游县湖镇镇文林村位于集镇西南边,共有717人,依托锦鲤文化,主打一村一品,建设锦鲤共富工坊,先后被评为市、县级清廉村居和省级3A旅游景区村。
北依扶风山,东傍罗家溪,近年来,湖镇镇文林村因锦鲤而闻名。4月19日,绵绵春雨中,记者走进这个“无中生有”的锦鲤产业特色村。
在村书记曾启尧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户村民的小院。杜鹃、角堇、虞美人盛开的庭院尽头是一方20多平方米的鱼池,30多条锦鲤在水中游弋。
10分钟不到,主人林立明赶回了家。他在村口的兴隆观赏鱼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隆公司)上班,通过手机监控软件,发现我们到访。“最多的时候养了90多条,这两年陆续卖掉一些。去年卖了20多条,赚了4.5万元。”
1988年出生的林立明,学的是水产养殖专业,学校毕业后到家门口的兴隆公司上班。2019年,他响应村里推广庭院经济的号召,修了带有循环过滤系统的鱼池,装上自动饲料投放设备,在鱼池上方安装了监控。“一部手机就能管理鱼池,庭院里养锦鲤不仅多了一笔收入,还美化了环境。”他说。
在文林村,像林立明这样在家中养锦鲤发展庭院经济的,目前有十多户。
2007年锦鲤养殖带头人、兴隆公司负责人、乡贤李义,相中了依山傍水的文林村。“这里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罗家溪水质很好,村里有水塘、附近有水库,很适合养殖锦鲤。”李义说。随后,他在文林村建起了浙西首家日本锦鲤养殖基地。
2015年,李义把锦鲤产业融入村庄建设中,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庭院经济,以优惠价将锦鲤卖给农户,再由公司统一回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同时,锦鲤也美化了村民的庭院和村庄环境。
走在文林村,锦鲤元素随处可见。这里不仅有兴隆公司的锦鲤博览园,还有10多个庭院锦鲤池,3个公共区域锦鲤池,1条锦鲤河流。村中的墙绘主题是锦鲤和莲花,村办公楼、文化礼堂中陈设着锦鲤主题的展板、标识,就连农户家门口一块小小的“党员联户牌”,也绘上了锦鲤。
“锦鲤是世界第一观赏鱼,寓意着吉祥、好运,在发展锦鲤养殖的同时,我们希望能带动文林村美起来、老百姓富起来。”李义表示,他们正在考虑做研学游项目,深入开发村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吸引更多人走进文林村,做大锦鲤产业,培育锦鲤文化。
记者手记
一南一北两个文林村,相距约40公里,发展的轨迹都绕不开2018年。这一年,杜泽文林村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修缮朱氏祠堂。朱氏祠堂被列为区级文保点,让朱氏文化在当地的发展有了载体。同一年,湖镇文林村启动了农村风貌提升工作,拆墙透绿,拆违修路,为村庄发展锦鲤产业、庭院经济,腾出了足够的空间。
一静一动两个文林村,各有气质各有故事。源远流长的朱子文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杜泽文林的村民村风,也像一块文化磁石,吸附更多的文旅资源。“无中生有”的锦鲤产业,则是湖镇文林人敢试敢干的结晶,他们用当地优质的生态资源招引新产业,延伸发展庭院经济、锦鲤文化。在乡村振兴高歌猛进的当下,谁能深挖文化内涵、讲好乡村故事,谁就能抢得先机,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