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7 09:56:36
立春过后,宁波连日阴雨,天气冰凉,香樟树书店的生意也跟着冷冷清清。
何凤英坐在店内有些发愁。受电子书、疫情的冲击,这些年实体书店的日子不好过,经历转让和重开,她还在坚持着。
从2010年开始,她就守着这里。书店开在海曙效实巷,不到40平方米,在宁波文青圈小有名气,书友们都喜欢叫她英子。
英子说,尽管每天纠结,但只要没被逼上绝路,只要生活还能继续,就要把书店开下去,“一个人,除了吃饭穿衣睡觉,总要有一点梦想。”
梦想:一直和书相伴
流水线打工妹、文具厂采购员、公司内勤人员、麦当劳带小朋友唱歌跳舞的接待员小姐姐……这是20岁出头时,英子身上的“标签”。
她出生在江西抚州的一个小镇,家中五兄妹,她最小。与哥姐安定的人生选择不同,英子辗转近10份工作,仍旧迷茫。2003年春天,英子来宁波闯荡,两年后,她的人生迎来转机。经老乡介绍,她进了鼓楼一家书店工作,看着满墙的图书、往来的书友,她觉得自己找到了想要的生活——通过阅读,她看到了广阔的世界。
英子很喜欢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一句话: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一家小书店就是一方小天堂。”多年后回想起这段时光,英子满是怀念。
好景不长,2008年,工作三年的书店宣告倒闭,英子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凭借在书店工作积攒的经验,她尝试开网店卖书,月入几千元的收益给了她信心。此时的英子对生活充满期待,她在豆瓣上写道:“我有一个傻傻的梦,想要一直一直和书相伴。我想,也许我可以成为一个书店的小老板,这样便可以每天与书相伴。我要把她开在一个安静的街角,有很多和我一样喜欢书的人,安静徜徉在书的世界……”
2010年年初,她在效实巷开了实体书店,取名香樟树,希望书店能像香樟树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深深扎入宁波这片土地。
7月6日:营业额96块
现实生活,很快给了她狠狠一记重拳。
书店刚开不久,英子怀孕了,丈夫要上班养家,她只能自己骑电动自行车去进货、打包发货,直到肚子太大实在拎不动;为了省开支,夫妻俩退掉出租房,搬进了书店;孩子走路,全靠自己在学步车里学会……
2013年上映的纪录片《书店》,记录了英子当时的窘境——
“7月6日,营业额96块,其中有一个人买了两本书,包括林青霞的《窗里窗外》,在这之前两天,营业额更差。”
“为了维持生计,让香樟树继续坚持下去,英子会在周末去假日书市摆摊,以求能够获得一点微薄的收入,但是更多的时候,英子连10块钱一天的摊位费都赚不回来,由于精力原因,书店现状不乐观,已决定,将书店转让。”
……
这部18分钟的纪录片,讲述了当时宁波民营书店遭遇的困境,片尾,有英子的一段话外音:“实体书店的消亡,也许是时代大势,只是依然想做逆风行走的人。”
经营惨淡、带娃不易、家人的不断劝告,让英子萌生退意。朋友也劝她:“放一放也好,放下不是放弃,是为了重生。”终于,就在《书店》上映的当年,英子转让书店回了老家。
干副业:让书店活下去
命运,有时就是这样奇特。
半年后,一次浏览微博时,英子看到书店再次转让的消息,“重开书店的火苗‘噌’地升腾而起。”2014年,英子重新回到书店,女儿樟樟也刚好可以上幼儿园了。
少了束缚,她开始寻求转型,在书店组织各种书友活动:武侠、推理、观影、换书……并提供茶饮、简餐。
书店很美好,但营收始终不太好。好的时候,盈利能顶一个人的工资;差的时候,连房租都不够。
2017年,她又学了烘焙,希望能增加一点营收,让书店活下去。
2018年,儿子出生,当年书店的困境再次出现。
紧接着便是疫情三年,线下聚会活动大受影响,到店人数剧减。
开店13年,实体书店一家家消失,英子像一个逆风行走的人,每天在为书店的生存、她的那个梦想而“战”。回首这些年,她说要谢谢他们:一个是丈夫,是他承担了生活重担,让她有机会做热爱的事;一个是房东,10多年来房租只涨了2000元,多次晚交对方也没有抱怨;还有可爱的书友们,他们众筹资金租用场地,让她能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把书店撑下去。
2023年,英子来宁波20年、纪录片《书店》上映10年,香樟树书店依旧顽强地挺立在效实巷。
疫情的阴霾散去,让英子有了新的期待,她想像从前一样组织一些线下交流活动,把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让书店成为思想碰撞的小小平台。
“一本书,温暖一颗心灵;一家书店,柔软一座城。”英子说,如果有一天离开宁波回到家乡,她想再开一家小书店,名字就叫“咏归”,“吟唱着,自甬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