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4 11:32:18
这是很寻常的一天。
北仑新浦菜市场“爱心慈善屋”内,年过六十的陈燕珍正在“坐班”。
这是个20来平方米的房间,提供多项暖心的生活服务:理发、改裤脚、测血压……
“我们家原来是做童装的,这种事情就是举手之劳啦!”陈燕珍在缝纫机前忙活着,小屋前沿街“匠心缝补”的小灯牌暖暖地亮着。
几年前,新浦社区要成立“人亚先锋”党员志愿服务队,陈燕珍第一时间报了名。捡垃圾、做美食、维持秩序、为困难户买菜送餐、为周边居民免费缝补……就跟滚雪球一般,事情越做越多。
“帮大家做点事儿,心里头开心。”陈燕珍说,穿上红马甲,佩戴上党员徽章,荣誉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她作为人亚同志的老乡,有责任为这里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陈燕珍口中的老乡,正是霞浦街道或者说北仑区几乎人人皆知的“党章守护人”张人亚。近一个世纪前,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将中共二大决议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等一批党内重要文献秘密送回老家,其家人为此专门建立“衣冠冢”,将这些宝贵的资料保存下来。
因为种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位为了理想信念隐姓埋名、30岁出头就病逝在革命道路上的家乡人,并不为公众所知。直到那句“总书记之问”,一下子让张人亚走出了浩渺的历史,走到了大众的面前。
在张人亚出生地——北仑区霞浦街道,寻访人亚革命事迹、提炼“人亚精神”成为光荣使命。霞浦街道会同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仑区委党史研究室及相关部门,数次辗转走访上海、江西瑞金、安徽芜湖、北京等地,寻回文献复制品30多件,整理完成超过5万字的史料。其间,通过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专家,从俄罗斯档案馆复制了张人亚手写简历等珍贵文献。
2017年12月,张人亚党章学堂揭牌。2018年5月,党章学堂入口处的张人亚铜像揭幕。铜像高约4.2米,身体微微前倾,高举右手,望着前方,目光坚定——张人亚以这样的形式,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立下了一座精神丰碑。
走在往返“爱心慈善屋”的霞浦中路上,每一次经过党章学堂,陈燕珍都会看到这一抹坚定。
16岁的张人亚,只身闯荡上海滩,24岁成为上海金银业工人领袖,带领工人开展罢工斗争。30岁成为中央组织局交通科内交主任,从事秘密工作。31岁开设银楼,为党中央筹措经费。是什么样的力量让风华正茂的他,直面血雨腥风,矢志不渝?
在党章学堂,一次又一次“隔空对话”,让陈燕珍真切地触摸到那个答案。
因为对真理的信仰,张人亚与父亲一起,舍命守护着党的珍贵文献;因为对解放全人类事业的笃信,他默默守望着地下交通线,视过手的无数金条等钱财为无物,却想方设法为革命事业无私筹措资金;他不仅以坚定的信念守护着真理,还献身党的出版印刷事业,成为真理的传播者……
大浪淘沙,信念永恒。今朝,家乡宁波用一部原创的电影作品《力量密码》来致敬这位“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这种力量,经历百年风雨,依然生机勃勃。“他一定不曾想,他带给家乡的,不仅仅是一座学堂。”陈燕珍说。
就在2017年,张人亚“回归”家乡的那年,霞浦街道和北仑区级部门联动,同步推进张人亚衣冠冢修缮、历史文物征集、故居修缮设计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申报,建成了以张人亚党章学堂、故居、衣冠冢、人亚路、东山路为“三点两线”的“人亚故里·红色小镇”。
2020年,党章守护地开工建设,整合区域红色资源,聚焦民生福祉,打造并串联游客服务中心、儿童友好馆、敦亲园、爱心食堂等15个民生点位。2021年,结合美丽城镇建设,打造“和美党建综合体”,进一步“守护”好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因为施工周期长、项目多,拆和建都会对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遇到难题时,党员干部冲在一线;坊间存疑时,党员和热心市民及时释疑解惑。“精神凝聚力量,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状态。”陈燕珍说。
变化翻天覆地,看得见、摸得着。沿着霞浦中路一路向前,一步一印记,一处一心境。随处可见的红色元素并不显得突兀,青瓦黛墙间是浓浓的烟火气,口袋公园里老人休憩闲聊,生态河埠头捣衣声声,睦邻桥桥头孩童快乐地嬉戏……
在“人亚先锋驿站”,每晚6时,一群红马甲志愿者会准时出发,开展联防巡逻,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在该街道“甬爱e家”驿站,“人亚先锋·红领集市”定期举办,暖心服务环卫工人、城管工作人员、快递小哥、集卡司机等户外工作者。
无论是原住者,还是外来者,当地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报名,成为交通劝导志愿者、爱心食堂送餐员、“红色小镇”宣讲员……本月末,11家早餐店、药店、理发店将加盟新浦社区爱心商家联盟,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便民服务。
这一刻,或许更能理解英雄人物之于一座城市的意义——这是一种绵延不绝的记忆、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一笔传之久远的宝贵财富,更是凝聚人心、激励向上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