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1 12:03:34
5月1日,又到一年休渔季。
在中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的象山石浦,船入港、鱼上岸、网进库,渔民们卸下一身疲惫,大海进入休养模式。
不远处绵延的海塘上,“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醒目标语,道出了石浦渔民对海洋世代赠予的感恩,也铭记着对过往“涸泽而渔”的反思。
休渔28载,在人类与海洋的天平上,增加了一枚沉甸甸的生态“砝码”,海洋“伤口”正在慢慢愈合。
休渔28载,“开洋”“谢洋”年年闹猛,渔民、渔船、渔港却已变了模样,伴着起落千年的潮声,汇成一首耕海牧渔的曲。
“渔老大”——
当起护海志愿者
这两天,73岁的林永法时刻关注村里渔船的动向,“85条应休渔船一定要及时回港休渔,一条也不能少”。
林永法是石浦有名的“渔老大”,见证过渔港曾经的辉煌,“早年跟着父辈出海,就在石浦港外,一网就捕上3万多公斤大黄鱼”。
休渔,源于渔场“危机”。
上世纪70年代,由于过量捕捞,浙江近海渔业资源急剧萎缩。“以前渔网网孔有半尺大,后来缩得连两根手指也伸不进去。”林永法心痛地说,夏季捕上来的幼带鱼,眼睛都没长开,“这样下去,捕鱼人要没饭吃了”。
休渔,就是保渔民的“饭碗”。1979年,在象山渔民的建议推动下,浙江省率先实施伏季休渔制度。1995年,海洋伏季休渔范围扩大到东海、黄海、渤海。
东海休渔期原来只有两个月,后来国家渔业部门来象山调研,作为渔民代表的林永法参加了座谈,痛陈滥捕的危害,建议拉长伏休期,保护幼鱼。这一建议被采纳后,东海伏休期延长到3个月。
船越跑越远,网越撒越大,可打上的鱼虾量少又小。内心焦虑的林永法决定站出来,为保护海洋“呐喊”。
林永法联合其他“渔老大”,发起“蓝色护海”志愿者行动,自费印制宣传海报,北上青岛、大连,南下厦门、珠海,一路宣传“蓝色护海”。他们还发起中国渔民“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向世界发出“海洋兴亡,匹夫有责”的倡议,振聋发聩。
2007年,林永法“上岸”,尽管不再捕鱼,作为渔村干部,他依然奔走在海洋保护一线,督促渔民配合执行休渔规定,大力呼吁减船减产、打击非法捕捞。
在他奔忙的身影背后,“蓝保”注册志愿者已发展到1万多名,开展协助禁捕、清网净滩、海上救援等行动,“朋友圈”越扩越大,这让林永法倍感欣慰。
“守护海洋就是守护家园,是我们渔民一辈子的责任。”林永法说。
“渔二代”——
靠海吃海再“上船”
“五一”假期来了,东门渔村的林兴龙被“钉”在了码头上,安排一批批客人乘坐休闲渔船出海,拉小网吃海鲜。“三天预订的航次有60多个,歇不下来啊。”林兴龙笑得合不拢嘴。
53岁的林兴龙是石浦第一批退捕转产渔民。他说:“捕鱼是‘靠天吃饭’,一年到头在海上漂,捕到的鱼却越来越少。”
在象山渔船捕捞业陷入连年亏损的“黑暗时刻”,在船上干了10来年活、数次与断裂网绳“擦身而过”的汉子含泪卖掉了渔船。和许多转产渔民一样,上岸后的林兴龙过得并不太顺,他卖过油漆、开过服装店。然而,他时时关注国家的休渔和渔业捕捞政策,“因为放不下心中的那一片海”。
2017年,国家把东海、黄海、渤海、南海首次统一到5月1日伏休,全国“一盘棋”,休渔期最长达到4个半月,并实施“史上最严”禁渔执法。
伏休禁渔管控“网”织得愈发严密,海洋保护力度逐年加大:国家对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双控”,实现零增长、负增长;财政补贴,鼓励渔民减船转产;浙江强力推进“一打三整治”,投建海洋牧场、实施大规模增殖放流,促进渔场修复……
“渔民,终究离不开海!”林兴龙没想到,10多年后,自己又上船“靠海吃海”。
这是一次命运的循环:2018年,林家四兄妹做了个重大决定:筹资1800万元,重新打造5条休闲渔船,改造村里的码头,依托东门岛的旅游资源,转行吃起了“旅游饭”。
“这次‘靠海吃海’大不一样。”林兴龙说,休闲渔船很安全,客人乘船出海拉小网吃海鲜,还会购买鱼干制品等,效益比捕鱼好。
疫情三年,休闲渔船项目经营艰难,但林家兄妹坚定看好它的前景。今年2月底,休闲渔船提前接待游客,“‘五一’假期的所有班次,一个多星期前便被订购一空。”林兴龙期待今年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渔三代”——
海鲜电商拓新市
这几天,别人家船进港休整,莫敏丰却“逆行”了,忙着准备过几天钓船出海作业,采购生活物资、冲冰、加注燃油,有一大堆事……
“85后”莫敏丰是一名海鲜电商,作为石浦的“渔三代”,他大学毕业后没有承继父业,而是在杭州与朋友合伙开网店,并且掘到了“第一桶金”。
工作、生活在杭州的莫敏丰,发现大城市里的人想要吃到新鲜、优质的海鲜很难,鱼鲜市场与百姓餐桌的渠道并不通畅,“卖难”与“买贵”现象并存。
自己在电商行业奋战多年,而父母一直在石浦从事水产品交易,如果联手发展“生鲜电商”,一定会有不错的前景。
2016年,莫敏丰回到石浦老家,与家人一起创办了淘宝店“莫家码头”,成为象山首批海鲜电商。当年开渔节,网店3天卖了2500多份竹节虾,销售额20多万元。
之后,莫敏丰一家干脆在中国水产城边租了店铺,每天凌晨采购新鲜渔获,上网接单销往各地。这几年,他的买卖越做越顺,从淘宝店延伸到微信、抖音直播,并新建200多平方米的冷库,拉起一支20多人的营销队伍,把石浦海鲜卖到了长三角和全国各省会城市。
去年,莫敏丰投资500多万元,购买了一艘二手钓船,改捕为钓,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渔家“基因”。
“休渔促进了钓船作业,而且钓上的渔获在休渔期卖,特别抢手。”脑子灵光的他不惜每年花费10万元,开通卫星网络让钓手在渔船上开直播吆喝卖鱼,一条条银光闪闪的活带鱼,看得网友大呼过瘾。
在石浦,莫敏丰结识了一群创业的朋友,他们有从事水产电商的,也有搞滨海民宿、经营渔家乐或者水产养殖的,各种各样,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注入新元素。
“现在公司抖音粉丝数已超过了30万人,成了小‘网红’。”莫敏丰笑着说,接下来将引入生产线,对海捕水产品简单加工,走精品化线路,让石浦海鲜的名气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