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大地春意浓——宁波谱写“三农”工作崭新篇章_宁波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四明大地春意浓——宁波谱写“三农”工作崭新篇章

2023-02-20 11:11:04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

    望向田间地头,农户精心培育春花作物;走进专业合作社,工人们熟练地采收蔬果;踏入创新基地,科研人员聚精会神地推进研发试验……四明大地春潮涌动,希望在忙碌中孕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过去一年,面对疫情冲击、极端天气等诸多困难挑战,宁波聚焦农业“双强”、乡村建设、富民强村“三条跑道”,聚合蝶变,创新争先,粮食面积、产量均创近10年新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首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缩小到1.69,连续19年保持缩小趋势。

    开新局,谋新篇。紧扣“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的长远目标,宁波“三农”工作正不断走向深入。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强国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在调研“三农”工作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指出,“要立足国情、市情、民情,全力推进农业强市建设,答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答卷。”

    天气回暖,四明大地春意盎然。在“一流城市”建设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三农”这棵拥有深厚根脉、久经风霜考验的大树,正不断抽出新枝、长出新叶,洋溢着勃勃生机。

    牢记“国之大者”,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

    在海曙区集士港镇广昇村,1300多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正有序推进。该项目实施后,将大幅提升地块的设施和地力水平,增强防洪排涝能力,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良田粮用”目标。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我市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压紧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千亩方、万亩方”良田建设,持续深化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优化,到去年底,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21.2万亩,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优化21.75万亩。去年还投入1.2亿元,建设了8个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基地,亩均综合效益有望超过万元。

    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尤其是像宁波这样经济发达地区,市民对生态、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旺盛。

    “构建完善多元化的供给体系,让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更安全、更丰富、更优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的话语重心长。

    顺应新形势,我市围绕特色精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做大做强水稻、瓜菜、畜禽等优势产业,加大特色优质瓜果蔬菜品种推广力度,全面打响了以市民消费需求为导向的结构优化攻坚战,不断提高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蔬菜、生猪、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稳步提升。

    今年,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将启动实施“重要农产品自给率提升年”行动,进一步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基础,集中打造一批粮食生产万亩方基地和“菜篮子”基地。眼下,在奉化区西坞街道,省重大农业项目宁波市蔬菜保供基地正在推进中。该项目总投资约5.96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全市最大的现代化蔬菜产业园。

    坚持“创新驱动”,为农村产业赋能提质

    十年间,依靠人才和研发投入,“微萌”从一家小公司茁壮成长为国内最大的蔬菜种业企业,入选农业农村部70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名单。

    新的一年,投资1.66亿元的“微萌种业研发中心和育种基地”项目即将完工;政府专项债投资近6000万元支持建设的姜山镇微萌数字农业工厂、微萌设施制种基地项目也已启动。

    “打造国内先进、省内最大的设施瓜菜种子生产基地。”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薄永明对未来充满信心。

    科技创新是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市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全力打造现代种业强市。2022年,全市投入0.79亿元,实施重大农业科技创新项目17项。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等全市6家种业企业(机构)入选国家种业阵型,占全省的40%。宁海县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制种大县。全市种业产值39.6亿元。

    乡村振兴战略的加快推进,对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市在巩固提升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加快产业急需、农民急用的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推广应用,从最初的水稻耕作、收获机械,拓展到果菜茶、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的应用推广,大力发展标准化设施大棚、连栋大棚、玻璃温室等设施农业,走出一条稳产能、抗风险、降成本、提效率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宁波人多地少,人均资源不足,尤其需要引入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技术的智能装备,探索数字赋能,以数字化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

    建设面积超过万亩的海曙区古林镇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是全国首批4个示范项目之一,连片的土地装备了智能灌溉系统、数字化信息系统,成为全市数字化赋能现代农业的样板。

    聚焦“共融共生”,助农民奔向共同富裕

    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和农旅融合的深入,农田从单一生产向生产、生活多重功能拓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

    我市加快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培育农创客、盘活农民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和庭院经济,激活村庄经营能力,拓宽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渠道。到2022年底累计激活农村闲置农房6000余宗,培育创客4600余名,全年农家乐和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300余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0亿元。

    镇海区永旺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以打造全新“文艺乡村”为目标,不仅修建了梅园、阮家祠堂等文化景观,还以200亩稻田景观带建设为契机,启动花海精品线项目建设,发展稻田咖啡馆、露营基地、花海小火车、亲子游乐园等特色项目,打造农业休闲融合区和热门网红打卡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为此,我市推广村庄经营、飞地抱团、强村公司等做法,完善农业担保、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金融扶持政策,增强村集体“造血”能力。到去年底,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50万元以下、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建制村实现“双清零”。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我市把文明村镇创建作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持续深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治理有效,是文明村镇创建的重要一环。

    我市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善治。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五小工作法、书记一点通等基层治理品牌层出不穷。象山“村民说事”入选中国基层领导力优秀案例。去年,新增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