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2 11:11:01
“所谓的研学游太乱了,没什么意义。”昨日,义乌的王先生(化姓)在电话里吐槽。
7月下旬,王先生和读初中的孩子报名参加了一个散客旅游团——“跟着课本游北京亲子五日游”,其中一站是参观清华大学,结果只是在校门口拍了张照,再花50元参观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由于没人解说,收获不大。
暑假以来,全国各地学生蜂拥北京,其中目的地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研学的不少,其间却乱象丛生。收费4980元的“清北研学夏令营”,只是在校门口拍照打卡;收费3480元的北京研学营,只是在清华北大门口转悠了一会儿;更有北大校友通过拆分预约的方式,带139名学生进入校园,每人收费10800元……义乌的王先生是带孩子到北京研学的家长之一,回来后直言再不参加这类研学了。
如此参观大学,没什么收获
王先生是通过义乌本地一家旅行社,了解到有这个名为“跟着课本游北京亲子五日游”的行程,其中第四天是参观清华大学,行程写着:参观百年名校——清华大学(开放时间为7月15日—8月15日,非开放期间改为参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放期间保证学生及儿童入校参观,如未参观,退费200元/人)。清华北大状元面对面,清华大学活动2小时:1.我是清华人,穿上学士服,戴上清华校徽,拍一张清华大学照片。地点,清华大学校门口。2.状元面对面,面对面聆听清北学子讲述清北校史和趣事,教孩子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争做清华人。地点,清华科技园。
冲着清华大学的光环,王先生和孩子一起报名参团,共交费用7800元,坐飞机去,乘高铁回。据王先生介绍,这是一个散客团,还有来自四川、南京等地的7户家庭。7月下旬,他们到北京集合后,由地接旅行社组织开始行程。
到了第四天,王先生和孩子赶到清华大学,发现门口都是人。“黑压压的,起码好几千人。以学生为主,小学初中高中都有,穿着各种颜色的研学服。”
像流水化作业一般,王先生的孩子在清华大学校门口拍了张照,没有进入校门。根据旅行社安排,一名自称是在清华大学就读的河南高分考生现身,坐在草地里给孩子们上分享课,分享课持续了七八分钟。“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名学生的身份,究竟是不是在清华大学就读无从考证。”王先生说。
清华大学校门没进去,旅行社带着王先生一行来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门票50元,里面有清华大学师生创作的作品。“我知道这些作品很精彩,但没人解说,不知道这些作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好在哪里。假如我孩子要走艺术这条路,或许来这里参观还有收获,否则来这里参观没什么意义,看不出名堂。”
整个行程下来,王先生对这趟清华大学参观之旅很失望。在他的认知里,真正的研学应该是走进清华大学校园,在里面走走看看,在餐厅里吃顿饭,与清华学子坐在一起,听他们分享学习方法和学习历程,与孩子们正儿八经地交流。“现在发现此行研学,忽悠成分过大,今后不会再参加了。”
“研学意义很大,但不要跟团”
到底有没有必要带孩子去名校研学?记者采访了金华某培训部的负责人孙燕,她认为去名校研学的意义很大。
2005年,她带着年仅8岁的儿子昂晨到北大、清华参观,给他种下了理想的种子。今年6月,昂晨收到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当时,孙燕没有选择旅行社,而是自己带着儿子前往北京,第一站就到北京大学。“我们参观了红楼、未名湖,在路上邂逅了一些教授,他们气质儒雅,昂晨看着他们,十分羡慕。”“在清华大学,我带他到一家餐厅吃饭,碗上有‘清华大学’的字样。我告诉他,如果你今后想到这里吃饭,就要凭自己的本事考进来。”
在孙燕看来,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带他们去名校研学可以拓宽眼界,播撒梦想的种子。如果现今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进入困难,也可以考虑带孩子去其他名校试试,但一定要家长自己带孩子进去,不要参加旅行团,一是能自己掌握节奏,慢慢参观,遇到感兴趣的地方可以停下来,二是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大人的用心和付出。
校门口拍照≠研学
研学游火热,市场良莠不齐,我们该如何看待?
记者咨询了金华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吴惠强教授。在他看来,研学因学习者主动性强、积极性高,加上在现场、有伙伴,而成为中小学生很好的学习方式。研学游是商业化的行为,是“游”与“研学”的主动对接。研学游的核心是研学,没有研、没有学的研学游肯定是偏了、虚了,有点“羊头”与“狗肉”的关系。在清华、北大门口拍个照的研学游显然是不够深入的,无法全面感受清华、北大的文化,导致学习主体“悟”得不深、“获”得不多,与真正的研学没法画等号,很难达到研学的目的。当然,这可能与北京高校最近收紧入校指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