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5 09:32:48
拿地后20天即取得施工许可证!不久前,由绿城摘牌的杭政储出〔2023〕22号地块顺利取证开工,刷新了今年杭州出让住宅地块开工用时的纪录。
“我们也没想到能这么快!”杭州绿城浙典置业有限公司杭政储出〔2023〕22号地块项目负责人也惊叹于这样的“杭州速度”,“真真切切体验到了政府主动靠前的贴心服务,感受到了杭州一流的营商环境。”
杭政储出〔2023〕22号地块位于余杭区仓前街道,爱橙街北侧、绿汀路东侧。“项目拿地的第二天,我们就牵头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服务指导企业开展各项报批工作。”余杭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全力推动房地产项目加快开工销售,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今年以来余杭开启了服务企业、保障项目的“倍速模式”,“只要企业有需要,我们周末、节假日也会安排专人负责施工许可证办理、预售证审批等业务,第一时间精准响应企业诉求。”
“倍速模式”是全市服务保障房地产稳健发展的“统一动作”。根据市建委统计,2022年度全市出让地块平均开工用时约80天,2023年度出让地块平均开工用时约40天,平均用时缩减一半。
“房地产行业既牵引投资又拉动消费。我们紧紧抓住二季度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窗口期,通过靠前指导、优化服务、加快审批等,确保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全力推动开工提速,扎实推进房地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有效投资和房源市场供给。”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今年新出让项目,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在企业拿地后第一时间建立单个项目专人联络盯办机制,不断优化流程,为企业做“减法”,缩短房地产项目开工用时;对于2022年及以前年份出让的地块,逐一明确项目开工时间,加大推进力度,把项目推进的痛点、堵点变成政府服务发力的切入点、着力点,以顾问式、管家式指导助企“排忧解困”。
产业发展要“稳进”,项目建设也要“提质”。围绕房地产项目质量提升,市建委牵头各相关单位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针对住宅工程群众最为关心、信访投诉最为集中的三类质量问题,印发《关于加强住宅工程若干质量常见问题控制的通知》,实现热点质量问题精准治理;印发《关于加强杭州市住宅工程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从强化监管效能、压实主体责任、加强住宅验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长效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加大检查力度,紧盯问题整改,跟踪落实处置,4月份全市各级监督部门检查了293个项目,共签发整改单174份,均已整改到位。
营商环境优等生杭州,敢于走出舒适区。郑亮在改革实践中也深刻体会到,政务服务改革没有“终极版”,只有进行时。“路虽远,行则将至。行动,是将一系列改革举措转化为现实图景的最好办法。”
明方向——
窗口是城市的门面
要让群众办事越来越便捷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结合浙江的改革实践指出: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
时间回到2009年10月18日,杭州“市民之家”首次对外开放。当天,不少市民陆陆续续从杭城各个地方赶过来,在宽敞舒适的环境享受“一站式”服务。
第一批进驻“市民之家”窗口的工作人员杜佳未说,这在当时算得上是全国首创。“现在不少老杭州人还记得,市民之家刚开放时,大家带着新鲜好奇过来。真的不用夹着厚厚一沓材料跑好几个部门?真的不用排长队了?真的办事不要老半天?”杜佳未回想起14年前的情景,宽敞明亮的办事大厅,一排排座椅,每个角落都安置了饮水机,不仅环境像家一样舒适温馨,更重要的是,市民走进来就可以办好一揽子事。
开放日首日,“市民卡”窗口成了最繁忙的窗口。当天上午9时到9时30分,半个小时市民卡10个窗口就处理了六七十笔业务。
“这在之前是很难想象的。”杜佳未说,直到现在,很多杭州人要办事,首先想到的就是“市民之家”。
当时,市民之家各项服务已经很好了。但征集市民意见后才知道什么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多久,有市民提出“希望双休日能办事”。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杭州勇于打破观念,从来没有过的事,那就从杭州开始。2009年12月12日起,“市民之家”所有窗口统一开放双休日服务,杭州市民在全国率先实现周末办事。又有市民建议,“希望晚上也能办事。”后来,市民之家和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开辟了“自助服务区”,政府服务实现“24小时不打烊”。
“随着数字化改革的深化,市民之家自助服务大厅建成开放,杭州办事服务App和综合自助服务机建成服务,实现了办事场景向自助办理、网上办理、移动办理的转变,群众办事越来越便捷。”杜佳未是2005年入行的,她从一个新兵变成了窗口服务老兵,见证了杭州政务服务的变迁和成长:“今天,我们的办事事项成倍增加,但排长队、抱材料的场景早已看不到,大家在家动动手指就把事办好了,杭州政务服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杜佳未看来,最好的政务服务是便捷,窗口是城市的门面,无论服务模式怎么转变,窗口服务的方向不会改变,那就是为人民服务。“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聚合力——
好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优”无止境
“印师傅,还记得我吗?谢谢您!”杭州城投武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楼晓说。
楼晓说的印师傅是杭州市市场监管局的印苏华。印苏华是市市场监管局派驻在杭州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去年年底,楼晓来服务中心办理业务遇到了困难。印苏华没有按照“死板”规定把她拒之门外,而是帮着一起想办法,灵活办好了事。
“我一次都不用跑了,印师傅却专门为了我们公司的事情多跑了一趟。对我们企业来说,全程一点不用烦神。”楼晓说,这次“特事特办”的经历让她打心底感动。
印师傅有点腼腆。他说,这是应该做的工作。拿到楼晓送的一面“服务热情周到,审批快捷高效”的红色锦旗,他直说收到这个“礼物”很意外。
如果说经济的发展属于“用眼可见”的成就,那么环境优势的发挥属于“用心感受”的成就。楼晓的感受就是一个印证。
好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民营经济大市杭州深谙此道也深深受益。市市场监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4月,杭州新设市场经营主体10.78万户,同比增长22.25%。截至4月底,全市市场经营主体总量173.26万户,同比增长10.29%,总量居全省首位。
从昔日的资源小市到今天的创新创业集聚地,发展环境成为杭州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一招。去年,杭州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34.7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02万人,连续12年入选“魅力城市——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
在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攻坚路上,如何高起点上再优化,需要深思善为。杭州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旭霞说,老百姓和企业办事越简单,政府部门推进改革、优化服务就越是要经历些“麻烦”。“在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上,不仅要有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也要有更精准、更贴心的服务意识。营商环境‘优’无止境,杭州还需要突破更多利益掣肘,千方百计聚集高端要素,厚植创新创业沃土,以前瞻思维与长远眼光,把改革这篇文章做深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