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2 11:10:23
山青水碧,鸟飞虫鸣,墅美路宽。虽是初秋,湖州绿意不减。行走在乡村大地,一张张笑脸掩映在绿水青山间,述说着美与富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得很近——就在刚过去的中秋国庆长假,从莫干山下的民宿,到长兴水口的农家乐,村民好客,游客不舍,短短8天,全市乡村迎来游客436.27万人次。
这个故事发生得很远——一个个村庄用了20年的时光,从“脏乱差”变成了“绿富美”,我市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536元提高到44112元,600多个创业团队成了“新乡民”。
村貌已新,乡野澄澈。20年来,湖州持续深化“千万工程”,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美好生活,走出了一条“百村未来、千村共富、全域和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交出了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
千山万水的苏醒
从“诞生地”到“示范区”的进阶
20年来,湖州收获了4块沉甸甸的“金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球唯一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
“这些成绩的背后,浓缩了湖州乡村由脏到绿、由绿生金的一次次跨越。”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施经说。
“五山一水四分田”的湖州,山水与乡村血脉相连。20年来,借着“千万工程”的东风,湖州的千山万水“苏醒”了。
这是青山的重塑。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曾经在隆隆开矿声中,村集体年收入突破300万元,后来断腕关厂,如今一年旅游收入近4500万元;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曾经污染企业多,竹子连竹膜都长不出来,企业关停转并后,青山、绿道、竹海相映成趣。
这是绿水的复苏。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一条村河一度被建筑垃圾“填”成了道路,后来村书记带人挖出了河,水乡又响起了摇橹声;吴兴区织里镇义皋村,曾经有不少“断头河”,如今一条河串起古桥、古树、古廊,撑起了一个景区。
这是乡村的闯劲。莫干山下的德清县莫干山镇仙潭村曾经是个“空心村”,如今全村有166家民宿;安吉县孝丰镇白杨村地处山沟沟,曾在镇里综合排名末位,后来白手起家,硬是做出了一条观光、农产、住宿的产业链。
我们不禁好奇,是怎样的一条路径,让湖州乡村冲破迷雾?
20年来,湖州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了一批制度和实践成果,2008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2015年主导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2019年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地方性美丽乡村建设法规《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条例》,2020年颁布全国首部乡村法治建设地方性法规《湖州市法治乡村建设条例》。
在“千万工程”指引下,湖州乡村走出了一条逐绿前行、因绿而兴、绿满金生、以绿惠民的发展之路。
千军万马的回归
很潮的农业,很潮的农人
10月是丰收的时节,位于吴兴区织里镇的恒鑫水产千亩蟹塘里,蟹农收获一网网的大闸蟹。
“已经肥了!”栾金祥拎起一只他参与培育的“白玉蟹”,通体雪白,国内少见。
(下转A02版) (紧接第1版)
栾金祥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硕士毕业,原先从事金融投资工作,回国后在家乡投身现代农业管理,带动蟹农创收,去年公司大闸蟹销售额达5000万元。
当很潮的农人,遇到很潮的农业,乡村就有了别样的美。
20年来,湖州现代农业不断“出圈”,鱼儿有“安全卫士”,蛋鸡养殖只需“一条纽带”,湖羊戴上“定制芯片”……如今,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在农村随处可见。
细看农业格局,淡水渔业、精品果蔬、名优茶叶三个“百亿级”产业各有特色,10条10亿元以上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遍布乡野,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已经连续6年居全省第一。
伴随着农业产业遍地开花,各类人才流入乡村、扎根乡村,形成群英荟萃、青春涌动的澎湃活力。过去“人烟寂寥”的静谧乡村,演变为如今“人气旺盛”的创业热土。
22岁的大学生石琛琛手握操作板,无人机飞至吴兴区东林镇的田块上,沿着拟定的线路喷洒农药;44岁的庆渔堂创始人沈杰看着屏幕上的pH值、溶氧量,画面显示余村村的鱼塘内,一条条鲈鱼游得正欢;36岁的李宇点击按钮,长兴和平镇稻田里的自动投喂机沿着轨道洒出饲料,稻蛙共生基地里呈现一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景。
截至目前,湖州已累计引育乡村振兴“五类英才”3.3万余人、乡村创客5000余名,培育农村实用人才近10万人、约占农村常住人口的9%。
千家万户的笑颜
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在湖州,6个国家传统村落、35个省级传统村落及108个传统特色村得到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身有所安、心有所栖,村民的脸上绽放着笑容。
乡村的魅力,从一首首村歌里可以感受——
“莽莽芦荻洲,纵横水乱流。经营几岁月,勾画好田畴……”傍晚,荻港村的公园里,十几个村民饶有兴趣吟唱着村歌,回忆着村里的过往。
“轻轻敲开五四花窗,花海波浪微微荡漾……”聆听着德清县莫干山镇五四村的村歌,放眼望去,整洁道路上5G无人驾驶公交车畅行村道,而在健康驿站内,村民正接受省内专家远程会诊……
乡村的实力,从一组组数据中可以明证——
湖州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美丽乡村示范县、省新时代美丽乡村、市级美丽乡村三个全覆盖,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33个,实现宜创村全覆盖。
2003年至2022年,湖州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536元提高到44112元,年均增长11.5%;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28降至1.61。
乡村的定力,从一个个经验中可以信服——
一个垃圾桶一个“码”,200多个事项村干部跑腿,安吉县孝丰镇横溪坞村实现矛盾、垃圾、办事、创业“不出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连心亭内微风徐徐,村民和村干部畅谈村里大小事,德清县钟管镇沈家墩村在连心广场、绿道、凉亭等,用村民智慧为全村谋篇,成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
和美,是乡村的最好内蕴。迄今,湖州已累计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4个、省级文明村镇113个、市级文明村镇398个,建成农村文化礼堂690家。
20年来,湖州乡村的蝶变既是一场奇迹,也是一次必然。当我们把目光看向未来,数字经济、未来乡村、5G互联已经在乡野萌发、与村民相遇。一幅“百村运营、千村和美、万创智慧奔共富”的“千万工程”新画卷,正在太湖南岸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