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夜经济从“味觉经济”到“视听经济”,再到“体验经济”_湖州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湖州夜经济从“味觉经济”到“视听经济”,再到“体验经济”

2023-07-23 11:34:57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对很多湖州人而言,夜生活才刚刚启幕。入夏以来,比天气还火热的夜经济,让城市升腾起浓浓烟火气,点亮了群众的美好生活。

  据商务部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60%的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随着今年消费复苏加速,作为拉内需、稳增长、促消费的重要抓手,夜经济愈发成为各地城市释放新活力的发力点。站上风口,湖州夜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又该怎样进一步提升消费吸引力?连日来,记者赴多地进行走访了解。

  夜色一刻值千金

  昨晚,2023赛季中超联赛,浙江队坐镇主场湖州奥体中心迎战山东泰山。场内,比赛氛围热烈,场外,“浙北·奥体之夜”活动同样人气鼎沸,现场各类小吃、水果、冷饮、百货、文创产品等应有尽有,彩色灯串照映着近50个摊位。

  在“浙北烧烤”摊前,挤满了来撸串的年轻人,正在忙碌着的吴国华告诉记者,营业额最多的一晚达到1.2万余元。

  “根据2023中超赛事安排,‘浙北·奥体之夜’活动将持续至10月底,至今已举办了8场,美食、音乐节、夜市叠加球迷互动,打造了‘足球+’盛宴,让奥体中心成为本地居民、外来游客享受夜间消费、赛事消费的好去处。”市商务局介绍,截至上周末,已发放消费券10万张,累计发放金额170万元,核销率约82.6%,带动消费近500万元。

  来到南浔古风夜市,瞬间就走进了传承古韵的时光长廊。

  这里,人们摩肩擦踵、意兴高涨,五颜六色的布料、精致的手工艺品、古老的陶瓷器皿……50余家摊位如星星点缀在市集中,以斑斓姿态重现宋代生活方式。现场还有各种传统乐器演出,让游客在古镇的潺潺流水与悠扬国乐中,体验古今时空的交汇共鸣。

  据悉,南浔古镇本月启动夜游模式,自本月1日起至8月31日期间每晚 17∶00至21∶00,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宜园等景点免费开放夜游,“浔·宋集 南浔沉浸式古风夜市”同步开启。

  现在,夜游南浔已成为游客来南浔的必打卡项目之一。南浔文旅集团策划品宣部副部长卢淑娟介绍,自夜游开放至7月12日,旅游综合总收入达到 6079.5万元,同比增长 628.47%,留客效应明显。

  ……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如今在湖州,热闹喧嚣的夜空中不仅弥漫着各种香味,还有此起彼伏的“微信到账”“支付宝到账”提示音。夜经济不仅满足了越来越多人“8小时以外”品质生活,还增加了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彰显着城市的魅力与活力。

  “夜”态多元聚人气

  夜经济强势归来,站在风口上,是追风还是造风?围绕“食、游、购、娱、体、展、演”,湖州不断推进夜经济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新“夜”态不断涌现。

  太湖龙之梦景区推出“夜经济+烟花秀”,暑假期间每晚两场常态化的烟花水舞秀表演,大型的高空烟花燃放,营造了璀璨炫目的夜游氛围。

  爱山广场推出“夜经济+讲演”,只要天气晴好,每周二至周日晚,爱山理享市集准时登场,通过理论宣讲和各种演出,为周边商家引流,可拉动夜间消费增长8%左右。

  历史文化街区推出“夜经济+文创”,小西街、衣裳街、状元街三条江南特色老街,拥有各级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共120处,区域内有各类业态357家,其中创意文化业态占54.6%,以各种有特色的文创活动为载体,点亮了湖式夜生活。

  从东吴银泰的音乐节到万达广场的打铁花秀,从爱山广场的电竞嘉年华到吾悦广场的印巷星光节……在湖州,各具特色的夜间消费文化IP,实现了夜间消费从“味觉经济”到“视听经济”再到“体验经济”的转变。

  不仅在城市,夜经济在乡村同样精彩。吴兴区潞村打造了“七点半夜市”,南浔区息塘村推出“浔梦乐园夜市”,德清县莫干山镇的几名民宿主联合举办家门口的音乐节……

  从市商务局了解到,2021年以来,湖州全力推动夜间经济试点(特色)城市和夜间消费集聚区培育创建。目前,长兴县获评首批浙江省夜间经济样板城市,吴兴区、德清县获评省级夜间经济特色城市;南浔古镇、太湖龙之梦乐园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湖州三街(小西街、状元街、衣裳街)及蔓塘里大地之光景区成功创建第二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切实打响全市夜经济品牌。

  放管之间是考题

  夜经济也是城市治理考题,涉及场地、卫生、交通等多方面,在“烟火气”与“秩序感”之间找到平衡点,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护航。

  今年4月吴兴区龙泉街道田盛街允许商家沿河外摆,成为湖城首条可外摆的马路后,这里的人气持续升温,沿河座位大受欢迎。尤其是夜间,商家通过个性化布置的景观、灯光,以靓丽风景引来人流如织。

  “外摆”并不是“乱摆”。吴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龙泉中队副中队长李家焕说,他们坚持服务和管理两手抓,商户反应沿河栏杆低矮,就加装木质栅栏提升安全性;消费者反应沿河走廊脏乱,便组织商户一起清理;居民担心夜间灯光、噪音影响,就要求LED灯光低暗柔和,劝说夜间聚集沿河背街,不扰民。

  面对店铺外摆的精细化管理,“盛小酒馆”负责人陈雨薇竖起了大拇指,直言要为这样的服务点赞。

  在吴兴区爱山街道,积极鼓励辖区商业综合体开展外摆、夜市等促消费活动成为常态。“原本需要经营者跑各个部门盖章、逐级审批,今年以来我们街道经济条线,联合公安、执法、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针对外场活动进行一件事联合审批。” 爱山街道发展服务办公室干部范春阳说。

  在德清县康乾街道,每当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夜市开市,街道的党员志愿者和行政执法、公安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会出现在现场,为夜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我市遍地开花的夜经济中,也存在同质化、低水平建设的情况,缺乏总体规划,有些夜消费项目无论是配套设施还是监管服务都没能跟上,离群众的期待尚有差距。

  诚如湖州职院旅游学院副院长、博士张丽娜所言,提升夜间经济品质和消费者感受度才是关键。发展夜间经济,要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要在城市的精细化管理,特别是一些需要体现温情的民生管理上,拿出更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