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赋能共富深关注”系列报道之五 职教催生新活力 乡村振兴“加速跑”_台州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职教赋能共富深关注”系列报道之五 职教催生新活力 乡村振兴“加速跑”

2022-12-16 12:18:11

1.jpg

肖颖正在教授学员制作“坎门味道”。 

日前,台州市现代农业产教联盟大会暨共同富裕(高峰)论坛在黄岩举行。联盟单位及台州各大农业龙头企业代表相聚一堂,与行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现代农业产教联盟如何推进培育英才,助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近年来,台州始终将职业教育作为乡村人才培养的抓手,各职业院校通过优化专业布局、高技能人才下乡、搭建科研平台、共建实训基地等多种方式,为乡村地区“量身定制”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深度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引擎”。

如今,台州的职教力量已然成为村民技能培训的“加油站”,乡村产业振兴的“智囊团”,蹚出了一条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做农民增收的“智囊团”

肉葱病是杨梅的一种常见病,于东魁杨梅尤为普遍。“杨梅果子一旦患了病,果实表面凸出一块,像长了个肉瘤,严重时果实表面破裂,裸露的地方褐变,,就没法卖了。”今年5月,在中国杨梅科创中心的支持下,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园艺系高级农艺师闫鸿媛便以黄岩屿头村为研究点,对肉葱病的诱发机理展开研究。

半年多来,闫鸿媛的课题有了初步成果,“基本判定是跟营养、雨水、光照等有关,如果可以攻克此病,杨梅的品质和产量都会极大提升。”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2018年,台科院响应国家指引,依托涉农办学背景设立了全国高职院校首家乡村振兴研究院,中国杨梅科创中心便是研究院与兄弟单位共建的一大助农平台。台科院产学合作与科研处副处长、研究院副院长李源龙介绍,乡村振兴研究院统筹全校师资力量,履行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指导与人才育训三大职能,重点打造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带头人、农创客素质提升等培训项目。

他说,自研究院成立后,学校主要领导每年都亲自带队走访台州各县(市、区)的典型乡村,调研各村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工作进展情况、主要做法及存在的问题,为当地农民提供智力与技术指导,排忧解难。

以杨梅产业为例,台州杨梅名扬全国,更是地方支柱产业之一。“为了促进一业兴而带动百业旺,2021年中国杨梅科创中心刚一建立,便启动建设东魁杨梅母树园,编写培训教材《台州杨梅产业振兴之路》。”台科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赵国富说,中心通过校内资助或孵化立项,推动教师围绕杨梅栽培技术、冷链技术、电商营销等展开研究与服务,其中技术服务已达3万多人次。

据了解,自乡村振兴研究院成立以来,台科院已先后组织两百余支师生团队,结合竞赛助力地方乡村振兴。2022年,台科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成功入选省“三农”智库联盟,成为全省入选该联盟的25个研究单位之一。

当人才振兴的“孵化器”

早上6点起床,开始上课读书,中午和晚间抽空练习中式铺床技能……为参加仙居县旅游服务类技能比赛,才入校几个月的仙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陈叶涛便一头扎进了理论和技能的忙碌学习生活中。

陈叶涛的父母在仙居步路经营民宿,今年中考后,在家人的建议下,他入读了仙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跟以往培养方式不同的是,陈叶涛所在的班级实行的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五年制一体化培养试点班。

“学到标准化技能和经营理念,再回去帮父母。”这是陈叶涛对未来的规划。

近年来,仙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把握台州市职教“窗口”城市建设契机,加快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不断加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2021年12月,学校对接台州科技职业学院,联合县内旅游服务、生物制药领域龙头企业,在全市率先签订“中高企一体化”人才培养协议。

“今年,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生物制药工艺专业的五年制一体化培养2个试点班,正式开始招生。”仙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陈江锋介绍,培养过程中,中职、高职、企业三方共同坚持“人才培养一体化、技能人才高端化、顶岗就业本土化”原则,在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基地建设等人才培养等重要环节通力协作,不断提升区域职业教育适应性,希望最终能让高端人才毕业后留在本地。

办学半年多来,陈江锋欣喜地看到,三方合作正在有序开展,当下三方共同推进课程重构、活页式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1+X”技能证书试点等重点任务,“台科院的专业老师定期到学校来上课、交流,有效提升了校内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操水平,也显著激发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建技能培训的“加油站”

鱼剔骨去皮,做成鱼团,放在砧板上,加适量地瓜粉,用小木棍敲打成碗口那般大的皮料,包进肉馅,一个个鱼皮馄饨就做出来了。每参加一次玉环市坎门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外聘教师肖颖的课,学员们就能学到一种地道的坎门味道的制作方法。

肖颖出生于玉环坎门渔区,从小对坎门特色小吃制作耳濡目染,还开了家自己的小店。2020年左右,为了提升技能,她参加了玉环市坎门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烹饪培训,学习西式面点、中式面点等各类课程。

在学校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她将所学运用到坎门传统小吃的制作上,改良了妈粽、鱼皮混沌、水潺饼等小吃的制作手法。现在,她做出来的食品已经远销全国各地,她本人也成为“坎门味道”制作达人,受邀于玉环多所成技校开展教学工作。

“坎门是浙东南地区的重要渔区,这里也衍生出了多姿多彩的海洋文化。”玉环市坎门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郑峰说,学校在推出“东沙渔村‘海之韵’文化大讲堂”的终身学习品牌之后,利用自身教学资源并借助社区学校“初心夜校”平台,于2019年又推出了坎门渔村渔民文化终身教育学习品牌——“三色文化教育”。

郑峰介绍,“三色文化教育”以渔村居民的终身学习需求为导向,以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保证,凝聚了来自党建、科技、教育、文化、艺术、法律、卫生等部门的优秀兼职教师,还吸纳一批知名艺术家、道德模范、知名贤达、离退休干部等加入志愿者队伍。

几年来,“三色文化教育”已累计推出线下培训千余场,培训内容包括渔民培训、“坎门味道”(饮食文化)、渔民刺绣、剪纸、民俗文化、文明礼仪、家庭教育、政策法规等,涉及区域特色文化、居民日常生活和娱乐等多个方面,参与人次达数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