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派员激活基层文化“一池春水” 温岭:文化“下乡” 好戏连台_台州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文化特派员激活基层文化“一池春水” 温岭:文化“下乡” 好戏连台

2024-02-28 14:26:58

人间烟火味,最是春节浓。这几年,一到春节阖家团圆之际,温岭市城东街道文化特派员陈海军就从家里“消失”了。他的年,是在文化舞台上过的,半个多月以来,十几场小品轮番上演。

“早上出门,半夜回家,我们戏称自己是没日没夜的文化工作者。”和陈海军一样,新河镇文化特派员陶海燕的身影,也闪亮在新春佳节的各场活动中。他们的文化脚印、工作节奏,正是温岭34位市级文化特派员的生动缩影。

文化特派,激活基层文化“一池春水”

何为文化特派员?在温岭,群众未必听过这个岗位,但一定都看过他们参与的演出、体验过他们牵头推出的各类活动。

自2013年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以来,温岭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553家,社区文化家园35家,实现应建村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文化阵地全面铺开的同时,基层文化人才不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薄弱、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等矛盾逐渐凸显。2018年,通过各镇(街道)和专业协会推荐、文艺人才自荐等方式,温岭在文联各协会会员、驻堂讲师、非遗传承人等队伍中选聘文化特派员,构建文化特派员、文化大使、文化礼堂管理员的“三员”队伍。

目前,温岭共选拔下派文化特派员34人,招募文化大使22人,文化礼堂管理员580余人。

文化特派员成为镇街文化活动的“总导演”。乡村艺校教什么?今年“村晚”演什么?群众艺术团排什么?文化礼堂艺术节上比什么?文化特派员需结合地方文化特色“排兵布阵”,激活基层文化“一池春水”。

文化深种,乡村文化塑新貌

非遗市集、越剧专场、汉服体验、猜灯谜、做汤圆……从春节到元宵节,温岭各地活动精彩纷呈。陶海燕感触最深的是,几年来,乡村文化活动的舞台主角有了明显变化。

依托农村文化礼堂,温岭年均提供文化公益培训4000余场。随着学员队伍的壮大,“村星”比比皆是,各村自编自演的节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50岁的叶素娇,从台下的戏迷,到台上的新演员,可以单独演唱一出折子戏;55岁的黄巧文,学着学着,就成了腰鼓老师,在村里组建了腰鼓队;75岁的郑香娇,也和村民一起跳上了“村晚”舞台……

村和村之间的文化走亲、交流互鉴就更为频繁了。“以前我们是忙于送活动下乡,现在主要做统筹、安排、指导这些幕后工作了。”在陶海燕看来,短短几年间,工作内容的变化,对应的正是乡村文化队伍的爆发式发展。2018年以来,温岭累计培育优秀乡村艺术团143个、文体团队2500余支、文艺骨干1万余名。

优中选优,文化节目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今年1月24日,“国潮来袭 我在礼堂过大年”温岭市文化进万家“六个一”活动在新河镇下莫村文化礼堂启动。由新河硐天南村村民带来的节目“矿工号子”令人眼前一亮。这一被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表演,就是在陶海燕的指导下完善起来的。

春节期间,仅温岭市新河镇62家乡村文化礼堂就推出了大大小小1623场活动。更有说服力的一组数据是,2018年以前,新河26家礼堂平均一个月开展活动104场,如今62家礼堂平均一个月开展活动2745场,礼堂月平均活动场次增长近十倍。

阵地提升,文化供给更高质

投壶、飞花令、做花灯……2月23日,位于温岭市温峤镇温岭街上的“谢家里”四合院内,当地学校的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体验传统文化活动的魅力。院内东南角,一株玉兰迎风盛放,让这处院子愈显古韵清雅。

古院重焕生机,离不开温峤镇文化特派员郑犇的慧眼识珠。“前几年,修缮后的‘谢家里’对外招商,我们赶紧参与对四合院进行功能区块重新调整,将这里确定为温峤镇文化驿站。”郑犇说,文化驿站的设立,丰富了老街的文化功能,也带动了文化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在温峤镇琛山村,村民们在一幢新修缮的四合院内做汤圆欢度元宵佳节。“2013年,琛山村建成全市首批乡村文化礼堂,但那时礼堂安排在村部用房内,空间有限。2017年,这处四合院修缮后,我们便将文化礼堂搬入其中,在一楼设立小舞台、童学馆,二楼设置为民俗博物馆、根雕博物馆,礼堂功能更加完善。”郑犇说,阵地的优化,带动了村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礼堂成了村民日常生活的打卡点,组织各种宣传活动时,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