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3 12:46:51
日前,在天台县三州乡石岭村的茶叶共富工坊内,茶农王春燕正忙着炒茶。伴随着炒茶机的“轰轰”声,茶叶逐渐从青绿色变为黄绿色,飘出阵阵茶香。
“现在炒的是夏茶,价格比春茶低一些,但很畅销。”说话间,王春燕时不时看向炒茶机。20多年的炒茶经验,她只需看一眼,便知道茶叶炒制程度。
小茶叶,大产业。在三州乡,茶产业收入占全乡农业经济收入的42%,去年综合产值更是突破1.2亿元。
硬件设施升级,提高生产力
三州乡共有炒茶机1300多台,占天台县70%以上。近年来,该乡在沙岭村、道士岩村等8个村修建茶叶共富工坊,供村民放置炒茶机,进行集中生产。
“修建茶叶共富工坊,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村民生产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保障生产安全。”三州乡组织委员刘凌涛介绍,随着该乡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修建新的茶叶共富工坊迫在眉睫。
2021年,三州乡将修建石岭村茶叶共富工坊列为“一事一议”项目,并于2022年获得财政补助资金51万元。今年,石岭村茶叶共富工坊正式投入使用,可容纳50台炒茶机。
王春燕是炒茶大户,共有7台炒茶机、2台烘干机,以前碍于家里场地太小,总施展不开身手。将机器搬进石岭村茶叶共富工坊后,所有机器一同运转,一天能炒200多斤青叶,今年已经营收十几万元。
“家里场面小,放不下这么多机器,炒茶高峰期时,只能把机器摆在院子里,里外来回跑,不仅顾不过来,而且也不安全。”王春燕说。
石岭村茶叶共富工坊共有22个炒茶摊位,一个摊位一年的租金仅300元。值得一提的是,为降低村民生产成本,三州乡通过党建搭桥与天台县农业农村局建立合作关系,对入驻各个茶叶共富工坊的村民给予每度电0.5元优惠。
组织保障升级,提升竞争力
三州乡近80%农户从事茶叶生产经营工作,在各自为战的传统模式下,无品牌、无生产标准等弊端日益显现,严重阻碍茶产业发展。
去年,天台县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三州“古道茶叶共富示范带”。该乡以此为契机,整合上坑村、石岭村、道士岩村、沙岭村资源,组建茶产业党建联建,并充分调动新乡贤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力量,推动茶产业往正规化、市场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我们要孵化本土品牌,让三州乡的云雾茶、高山茶拥有自己的商标。同时,也要发挥海内外华侨、新乡贤和结对高校的力量,助推茶叶出山、文化出海,持续增强三州乡茶产业的竞争力。”三州乡党委书记陈加雷说。
在三州乡茶产业党建联建的引领下,茶农们前往金华武义、临海羊岩山等地学习茶叶种植、炒制、包装等技术。与此同时,三州乡茶叶协会开始着手制定茶叶生产标准,为孵化品牌做准备。
“三州的茶叶主要是知名度不够,缺乏品牌效益。”三州乡茶叶协会会长、知联会成员梁钢枢介绍,在多方合力下,三州乡已成功培育出“三州潭”“三州金叶子”“茶姑娘”等品牌。
这段时间,茶农梁赢锋除了炒茶外,还忙着给江苏、上海、山东等地的客户打包茶叶。“挂上‘三州潭’品牌卖,不仅售价更高,买的人也更多。”梁赢锋说,他与父母一起种茶、炒茶、卖茶,粗略计算今年纯利润20余万元。
营销模式升级,增强销售力
茶香也怕山深。如何打响品牌知名度,提升茶叶销量,是摆在三州乡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三州乡因地处台州、金华(婺州)、绍兴(越州)三地交界处而得名。该乡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投入300万元改造三州茶市(干叶交易市场),设置收储中心、生产中心、包装中心、交易中心、展示中心等五大区域,将其打造成产销一体的“台婺越山区茶叶交易中心”。目前,已有百余位三地茶商常驻三州茶市,最高日人流量达4500人次,最高日交易额达130万元。
考虑到三州乡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该乡与天台县交通集团合作,于每年3月至5月,开通茶农公交专线,方便茶农、茶商往来交易。
“三州乡分为东西两大片区,东片以销售干叶为主,西片则以销售青叶为主。去年10月,乡里又投入130万元,在下屋村建设青叶市场,预计今年7月投入使用。”刘凌涛说。
线下交易市场风生水起的同时,三州乡乘着天台县实施“红色村播”计划的东风,打造“红色直播间”,让茶香顺着网线飘向更远的地方。“今年已经开了4场‘红色村播’,总销售额10余万元。”三州乡下屋村党支部副书记裘武涛说。
此外,三州乡每年都会举办开茶节、三地斗茶大赛等活动,通过增加茶叶曝光度,集聚人气,从而将流量转化为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