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2 20:54:48
翻开临海的蝶变发展史,民营经济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国工业百强市,临海民营经济根基稳固,规上工业总产值破千亿大关,连续三年获浙江省振兴实体经济试点示范市考核优秀。
从2003年开始,临海提出“工业立市、经济强市”战略,制造业步入高速增长期。
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2年,临海新一届市委又提出建设“制造强市”的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把临海打造成世界级产业基地。
20年来,临海市GDP从101.77亿元增加到878.5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0.8亿元增加到104.5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从79.42亿元增加到1151.8亿元。
在临海这份“民营成绩单”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发展逻辑?
厚积:从量变积累到质变跨越
“我们公司生产的医药中间体环丙胺,无论是质量、收率还是工艺,目前都已做到行业领先。”浙江沙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经理蔡立斌介绍,“目前,这款产品已经做到国内外市场份额的60%左右,去年入选了‘浙江制造精品’。”
这家专业从事医药中间体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1996年成立,到现在已建设了3座现代化工厂,拥有50余人研发团队,实现近5亿元年销售额,被评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多年,把一款产品打磨到行业“天花板”,没有捷径,只有紧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投设备、搞研发做起,一点点精工艺、提收率。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是沙星科技的发展历程,也是临海众多民营企业迭代发展的真实写照。从一个造车梦、一家化工厂、一顶遮阳伞起步,临海成功打造了汽车机械、现代医药、时尚休闲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并在全域形成彩灯、眼镜等特色制造产业区块。
“从临海的财政总收入数据可以看到,民营经济的贡献占比达到90%以上。”临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委书记、局长郭剑锋很清楚,民营经济强,则临海发展强。
为了推动产业进一步串珠成链、聚链成群,临海在平台建设上也做起了“加法”。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州综合保税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等一批高能级平台,已成为发展临港产业的“最强引擎”。江南医谷、钓鱼亭智能制造产业园、浙东数字经济产业园、铜盘山芯谷四大产业园,也将成为临海实现人产城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
迭代:从传统制造到智造质造
从去年5月,插电混动新能源车型帝豪L雷神Hi·X在临海总装下线,到现在,银河品牌首款新车银河L6即将投产,吉利汽车正朝着新能源发展战略步步迈进;通过工艺技术革新,去年,伟星股份推出了用灌木、杂草、糖类作物等材料制成的生物基拉链、钮扣,相比起石油基会更低碳环保……
从加工制造到研发智造、精工质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创新。
“对于创新的投入,临海从不吝啬。”该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王平说,“2017年,在全省率先出台研发投入补助政策,到现在已累计兑现1.87亿元,总额居台州第一。”
2019年,临海又在全省率先开展规上企业“R&D清零”行动,年度研发投入强度达3.07%,全社会R&D经费支出已连续12年走在台州前列,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比重连续10年保持在11%以上,居全省前六。
然而,要提升创新力,政策支持、提供奖补是一种激励手段,双招双引、梯度培育才是长久之计。“大城市有人才集聚的先天优势,小县城要突围就得另辟蹊径,于是我们想到了‘借智’。”王平坦言。
2019年,临海启动复旦张江科创园项目,探索打造“研发孵化在上海、产业转化在临海”的“飞地”合作模式。自投入运行以来,已帮助临海企业成功对接校企技术与人才合作40项,招引科技型创业企业43家,对接高层次人才项目328项。
在创新土壤的滋养下,企业发展蝶变的底气更足。去年,该市规上企业研发费用41.22亿元,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52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已连续五年居台州首位。
跃迁:从“三大主导产业”到“四大战新产业”
“我们以股权投资形式出资6000万元,持股20%,与浙江亘古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仅14天就注册成立了浙江头门港海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天完成银行账户开立,现已完成土地摘牌。”临海市工投集团董事长戴善伟用一张进度表,讲述了台州首个海底电缆项目成功落地背后的“临海速度”。
对于临海来说,这个项目不仅有着填补行业空白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当地国有企业进军资本赛道的阶段性突破。
为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入场,临海早已蓄力多时。从去年初设立100亿元战新产业引导母基金,到开展“国资唤醒”行动,再到选聘财通资本作为基金管理人,组建4个产业链专业招商组,如今成功探索了“基金+基地”招引新模式,创投的步子越迈越大。
“产业基金有着‘四两拨千金’的撬动作用,是加速构建产业链,实现产业指数型发展的关键。”戴善伟直言。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发展,临海已经积累了厚实的制造业家底。然而,临海的发展雄心,不止于此。
从锚定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剂(医疗器械)四大新兴产业赛道,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到布局建设新材料城、新医药健康城、未来汽车城三大产业城,临海打造世界级产业基地的决心显露无遗。
今年,临海应声打响了要素保障、项目快进、招大引强 “三大攻坚战”,在攻势上再升级,列出164个具体项目清单,成立专项活动领导小组,专门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痛点难点,还通过赛马比拼的方式,形成拼抢追赶的攻坚氛围。
自去年以来,临海已招引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8个,总投资1553.2亿元,其中,单体投资量领跑全省的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项目签约落地,眼下也已开工在即。
专家说
临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工委副主任 王建兵
发展民营经济,临海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毫不动摇地把民营经济发展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一以贯之在四个方面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一以贯之抓主导产业。20年前,临海就已经培育了汽车机械、医药健康、户外休闲三大产业,经过多年培育壮大,产业的集群化、链条式发展趋势明显。现在,临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休闲用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加工中心、全国经济型轿车重要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医药中间体生产区之一。
一以贯之抓重点企业。从2006年实施“1217”工程,到2012年提出建立“百十亿”规模企业结构,再到2017年启动实施“2513”企业培育工程,一直以来,临海持续在政策扶持、要素保障、服务破难等方面发力,推动本地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目前,全市已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
一以贯之抓科技创新。临海在科创经费投入、创新主体培育等方面,一直走在台州乃至全省前列,9次荣获浙江省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今年,还一举斩获了省制造业领域最高荣誉“浙江制造天工鼎”和省科技创新工作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
一以贯之抓平台建设。2001年开始,临海就围绕主城开发区和东部开发区,打造了贯穿全域的“两核、多园”平台体系。到现在,不断扩容提质、优化升级,构建起了“以两大经济开发区为引导、特色产业园为支撑、小微企业园为补充”的平台体系,成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记者手记
纵观40多年发展历程,民营经济已成为临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亮底色和最大优势。
临海,曾是时代“赶潮人”,第一批民营企业家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置办设备,开办工厂,涌入创新创业的大潮。转眼深耕工业数十年,构建起了汽车机械、现代医药、时尚休闲三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迈上千亿级台阶。
还有一批龙头企业成为临海民营经济的“脊梁”:吉利集团收购了沃尔沃等国际知名企业,构建起全球商业版图;华海药业成为全国首家制剂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的医药企业;伟星股份成为全球最大的钮扣生产企业;正特集团光是全球工业设计大奖“红点奖”就已拿下5次……
当前,临海再次扬帆起航,争当新时代“弄潮儿”,发出向海图强的“冲锋号”,正依托国家级发展平台,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建设经略海洋的世界级产业基地目标进发。
这座小县城的发展雄心,在历史里,有迹可循,面向未来,也必将乘风而起,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