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4 12:31:25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破除“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战略任务。
在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崇尚教育的绍兴,职业教育几十年来一直与绍兴经济、文化发展深度融合,其特色也“绍兴味”十足,拥有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点的黄酒产业产教融合联盟。
“从2019年的‘职教20条’开始,到现在的《意见》出台,我们的中职教育有了越来越多的信心和底气。”绍兴中专党委书记、校长於芳说,信心和底气不仅来源于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也来源于绍兴职业教育办学方向、育人理念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今年是於芳在职业教育领域工作的第30年。1993年,她本科毕业分配到绍兴中专工作时,这所学校是一个令人艳羡的地方。因为中专在提前批招生,招收的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一批学生。学生入学后农村户口可以转为城镇户口,毕业后工作包分配,甚至还有干部指标。
中专提前批招生的政策终止于1998年。那一年,绍兴实施并轨招生,绍兴中专等职业教育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在同一个批次里招生,不再享受第一批待遇。1999年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这也给中职教育带来了很大冲击。中职教育慢慢沦为了“兜底招生”,也就是招收的是分数最低的这部分初中毕业生,社会评价一落千丈,甚至成为了“低层次教育”的代名词。
於芳回忆说:“从最好的学生到较差的学生,当时我们很多老师也有过不理解,有过垂头丧气,有过阵痛,但教育的使命又让我们必须有教无类,尽力把学生培养好。”
特别是在2007年前后,面对职业教育领域“急功近利”,把职业教育单纯看成就业教育等现象,绍兴中专提出了“职业教育不是制器而是育人”,并构建了“全人教育”职业教育观,树立了学校要培养的不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而是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发展服务。
这与《意见》所强调的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不谋而合。
2005年9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这给职业教育送来一股发展春风。但因为分层招生的制度不变,中职生头上的“差生”“没出息”“未来一片灰暗”等负面词语普遍存在。为了破除这些社会观念带来的危害,绍兴中专在“全人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抬头教育”,并逐渐构建起了基于“立文化”的“培根·向阳”育人体系,努力带动学生克服自卑,明确志向,德技并修,成为天地之间堂堂正正大写的人。
“开学第一课,我们都会告诉孩子们,你们不要以为自己是个失败者,在这里你是可以重新启航的。你看,我们的升学率在95%以上,每年升入本科的同学也不少,2018届毕业生中还有5位同学考上了研究生。”於芳说。
事实上,在深厚文化底蕴支持下的绍兴职业教育有着诸多优势。比如,在促进职教学生的全面发展上,绍兴一直注重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文专融合,跨界融合,目的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我市近些年开展的“1+4+N中职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闯出了一条市域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路子,成为了全国学习的范本。
2022年12月30日,浙江卫视播出厨艺竞技综艺节目《谁是鼎厨》第8期,来自绍兴市技师学院的卞阳阳进入了全国六强。卞阳阳是《谁是鼎厨》参赛厨师中年龄最小的选手,但这位00后“阳光小厨师”从11月初播出的第1期节目开始,就表现出扎实的基本功和彬彬有礼的修养,圈粉多多,迎来了属于职教学生的高光时刻。
“《谁是鼎厨》这个节目给了我很多信心,让我更加坚定地朝磨炼技艺这条路走下去。”卞阳阳说。他想通过自身的经历告诉学弟学妹们:“千万不要因为没考上普高灰心,我们国家这么重视职业教育,读了中职一样有很多出路,一样能出彩。”
卞阳阳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因为一路都被鼓励“每个人有不同的特长,有不同的成长方向”。因为喜欢做菜,他很坚定地在中考前选择了烹饪专业。他至今对进入职教时的始业教育记忆深刻:“我们学校的王铭老师在课堂上分享了他的个人成长经历。他之前也是我们学校烹饪专业学生,后来拿到了2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当老师。王老师说,只要你有改变人生的勇气和毅力,学习技能也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从此,靠技能成才也成了卞阳阳的目标。虽然乘坐公交车上下学时,会偶然因为身上的校服遭遇轻视的目光,虽然身边也有同学因为没有目标而沉迷于手机游戏,但是卞阳阳完全静下心来,在学校和家里切了许多豆腐、土豆、鸡胸肉,把非常考验刀功和烹饪技巧的菜肴——“滑炒鸡丝”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很多省市的烹饪高手因此慕名来请教。2022年8月,卞阳阳在全国烹饪技能锦标赛决赛中获得特金奖,也获得《谁是鼎厨》参赛资格。
卞阳阳特别感谢学校给予他的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文专融合式的教育。产教融合让他在接触“绍兴菜名厨”中,对越菜有了很多兴趣和研究,在浙江卫视的节目中他也展示了对绍兴菜的传承和创新的能力;“语文+烹饪”等文专融合式课堂中,让他有了更加深厚的人文素养积淀。如,能结合陆游诗词的学习,创作“放翁诗宴”,设计每一道菜,并以一句诗为每道菜命名。
据了解,“语文+专业课”跨学科探索由省中职语文名师网络工作室导师、市职教教研室教研员戴智敏老师于2014年发起探索,2019年起推广实践。她说:“开设这门课是让中职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语文学习的直接碰撞中,努力成为技能卓越的‘匠人’,同时能拥有以深厚人文素养为基础的‘大师’思维,助力他们未来更好地发展。”
在“语文+”基础上,“1+4+N中职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的实践和研究随之而来。“1”指1名导师,“4”指1名专业课教师、1名文化课教师、1名高职名师、1名企业骨干,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N”则是8名以上青年教师学徒。这样的创新团队形成一个个区域级别的教学联合体,将企业真实生产、不同专业教学、学生全面培养融为一体,助力越来越多职教生绽放出各自的精彩。
绍兴中专2020级黄酒专业孟平渰同学就是其中之一。最近,他与全国各地优秀高中生同场比拼,从中职生的独特视角,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国家法律保障下职业教育如何为学生打开多样化多途径的成长通道,取得了第七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全国总决赛高中组一等奖并获得最佳风采奖。他由衷地觉得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因为国家很重视职业教育,也因为自己所学的黄酒专业是一个好专业,促进了自己的更好的发展。
“绍兴黄酒闻名天下,花雕技艺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一开始挑选这个专业时,我和父母心里都没底。但开始学习后,我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孟平渰说。
除了黄酒相关的知识和技艺,孟平渰也在学校学了茶艺、古法制香、扎染等“非遗+”课程,他和同学一起将学习与时下流行的“古风潮”相结合,进行黄酒相关的“国潮”文创产品的制作和展示,吸睛多多。孟平渰为自己能作为年轻人传承发展好黄酒文化而自豪,也很期待下一步进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黄酒学院深造。
成立于2009年的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黄酒学院,是全国黄酒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也是职业教育与绍兴地方产业、地方文化骨肉相连、同频发展的产物。
在《意见》出台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高职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冯旭芳博士已连写两篇文章:一篇关于产教创深度融合,另一篇关于高质量职业培训。这两个方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成果丰硕,因此被邀请在国家级媒体、刊物上做更多的分享。
据介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有知识产权学院、中国劳动关系长三角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学院等10多个产业学院。其中,黄酒学院构建了“道技相融、育训一体、活态传承”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已为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女儿红等黄酒头部企业,输送了2000多名具有“社会责任、人文情怀、匠心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黄酒非遗传承人才;同时,还通过开设“中国黄酒技艺与文化大讲堂”、撰写《绍兴黄酒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等形式,广泛传播了黄酒技艺和人文知识。
“作为职业院校,必须对接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推产业、地方发展的同时,学校自身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冯旭芳博士说。
与产业同频共振、互生共赢的产教联合体还有很多。如由绍兴市职教中心牵头成立的绍兴微电子产教融合发展联盟,由绍兴财经旅游学校联合众多绍兴商贸企业成立的绍兴市商贸旅游业产教融合联盟,由柯桥区职教中心牵头组建的“绍兴市纺织职业教育集团”等等。
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研究的冯旭芳也看到了当下社会、家庭和考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还偏低。她认为要跳出职业教育看职业教育,因为问题主要在于社会给予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工资薪酬、尊重度都不够。她在跑企业时就看到,企业要招一个办公室文员,应聘者众多,而要招一线工人就难度很大。
冯旭芳说:“到2025年,我国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将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我相信这些政策的实施,一定会提高职业教育对家长和考生的吸引力。”
从教27年来,诸暨技师学院的宣国强老师一直坚守职教战线。他也盼望着在职业教育利好政策的指引下,能有更好的生源来到中职学校,让中职学校摆脱“差生学校”的标签,更好地助力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多样化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