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8 12:55:32
曾经阻挡发展脚步的山川河谷,如今成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主战场。
近年来,诸暨市东白湖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进一步绘好全域美丽画卷,推进绿色低碳革命、强化生态系统治理,想方设法抓农业、扩投资、增动能,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
做足“以茶惠民”文章
“客来庄前无须问,茶香便是引路人”。最近,位于东白湖镇新上泉村的越红茶叶博物馆迎来了一批批茶文化研学团,让馆长杨思班有点应接不暇。
小小一片叶子,关系着老百姓共富的大事。作为石笕茶发源地、中国十大红茶之一“越红工夫茶”的生产区,东白湖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从事着与茶相关的工作。然而,由于茶树品种、养护方式、制茶工艺不同,每家的茶叶品质参差不齐,而且缺少品牌加持,卖不出好价钱。
去年以来,该镇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完成标准茶园示范基地建设,深化完善茶园流转模式,吸引有实力的茶企到镇里发展,促进茶产业升级转型。同时打造“西施外婆家”IP,引进研学团队,统筹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
如今,越江茶业、龙门顶茶业、安鑫盛等企业都通过茶园流转走上了品牌化发展之路。东白湖的“越红茶叶”“龙门顶”“雾塘岗”等多个茶叶品牌成为市级知名品牌,年创收4650万元。
“茶园流转改变了农户单打独斗的生产模式,产生了规模效应、品牌效应与集约效应,拓宽了茶农增收致富的渠道,推动‘全域景区化、景村一体化’。”东白湖镇副镇长顾银环说。
为进一步放大产业富民效应,东白湖镇党委牵头组建“西施石笕”核心产区党建共富联盟,邀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当地茶企、商会、银行、乡贤理事会党组织加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效益共享,推动石笕茶产业链研、种、防、治、产、购、销各环节提档升级。
东白湖镇党委书记何军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发挥山区资源禀赋优势,探索“茶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开发农学体验、生态康养等新业态景点,做足“以茶惠民”文章,奏响“富民强村”振兴曲。
推动古村蝶变出圈
暗红色的民国时期家装色调,搭配老式电话机、相机和时钟……位于东白湖镇斯宅村的一个老台门于近日脱胎换骨。这是一个精品民宿项目,名为“异乡记”。
“《异乡记》是1946年初张爱玲写的一篇札记,讲述她从上海到温州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当时,她曾在斯宅一处小洋房落脚。我们希望做深张爱玲文化IP,打造一个极具民国风情的精致院落。”民宿投资人、绍兴市裕昌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骆东说。
在张爱玲文化IP的激发下,斯宅的小洋房、华国公别墅也成为“香饽饽”。除了10余处文保单位之外,斯宅村还有不少传奇,康有为、斯励等都曾在这里留下故事。这个藏着人文遗存富矿的千年古村,正悄然发生改变。“我们梳理出乡村会客厅、小洋房等11个招商业态,已有7家单位有投资意向,正在进行深入对接。”东白湖镇党建办主任杨妮娜说,镇里还为斯宅村量身定制了“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以及减免租金等招商政策,推动该村把生态文化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
“东白湖最大的资源是‘山水+人文’,最具潜力、最有希望的也是‘山水+人文’。”杨妮娜告诉记者,近年来该镇紧扣“山水有风情、唯美东白湖”定位,以“运营团队+职业经理人+村企”为运营架构,以农创、文旅为主线,逐村开展村庄风貌设计建设,挖掘上林溪、古茶园自然文化,棋盘街、十里红妆民俗文化,斯民小学耕读文化等,推动村庄形象蝶变出圈。2022年,东白湖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6万余人次,增收2500余万元。
创新乡贤助力模式
“我是从‘小红书’上刷到这里的,今天带家人过来玩。”来自上海的马先生来到笔架山上的星川浅野露营基地后,很快便喜欢上了这里,直言这里是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