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1 09:44:17
-14.3℃!绍兴气象台测定:1月23日,绍兴最低气温出现在嵊州市石璜镇西白山和诸暨市东白湖镇龙门顶。绍兴多地均出现了冰雪潮汐树、雾凇梦幻林、高山冰封地等美景,在冰雪游火出圈的当下,绍兴高山区的低温处也被戏称为绍兴“尔滨”。
●记者 董晓晓 文
高山区普遍出现-8℃以下低温
“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北京时间1月20日22点07分,是大寒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从1月21日起,绍兴就开启了大降温,像一个“天然冰箱”,不少市民表示,虽有阳光,依旧是天寒地冻。“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民谣歌曲《南山南》中看似矛盾的歌词照进现实。“晴天+低温”的模式获网友热评:“耀眼的太阳就像冰箱里的灯,基本只起到照明作用。”
体感温度低,事实上的降温情况如何呢?
记者从绍兴市气象台了解到,气象观测站分为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区域气象站(下称国家站和区域站),分别承担国家发报任务和满足省一级气象服务需要。绍兴地区各国家站的数据显示,1月21日至26日,全市平均气温1.5℃,较常年同期偏低2.8℃,极端最低气温-5.6℃(新昌站1月24日)。
从区域站监测的气温实况数据看,近期最低气温主要出现在嵊州西部、新昌南部、诸暨东部和西部山区,普遍有-8℃以下。区域站的单站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23日嵊州市石璜镇西白山雷达站和诸暨市东白湖镇龙门顶,均为-14.3℃,说“滴水成冰”一点也不夸张。
1月22日6时许,有市民发布家门口的“雪情”——海拔600多米的柯桥区王坛镇丹家村下起了雪,从视频中可以看到,路面和屋顶已经有了一层薄薄的积雪。嵊州市石璜镇西白山,也迎来2024年的第一场雪,大地一片银装素裹,山村雪景美不胜收。
记者从绍兴市气象台获悉,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市各区、县(市)都出现了降雪天气。但由于水汽条件不足,雨雪过程较弱,表现为雨夹雪或雪,且平原地区地温较高,不利于积雪。诸暨、嵊州、新昌部分山区和柯桥、上虞南部山区有1厘米、部分地区2~5厘米积雪,局部高海拔地区8~12厘米积雪。
“这次降温主要是强冷空气南下造成的,降温的幅度虽没有达到寒潮标准,但最低气温还是比较低的。出现-14.3℃这样的极端低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山区海拔高。在对流层内,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像西白山的海拔有1096米,气温自然比平原地区要低许多。”市气象台专家告诉记者,绍兴历年来低于-14℃的记录不多,基本都在高山区,由于西白山雷达站在2022年才建成并投入使用,没有之前的气象数据,所以没有可比性。而在此前国家站的记录里,绍兴平原地区历年的最低气温出现在1977年诸暨站-13.4℃。
1月26日以来,随着冷空气影响减弱,气温开始回升。天气以晴为主,阳光足,气温一路爬坡,一直到下月初,气温都在回升之路上。据气象台消息,1月29日开始有一次持续的降水过程,但是气温不低,最高气温都在10℃以上,2月1日以后,最高气温有望再次爬上20℃,还将造成多阴雨的天气。
绍兴第一峰的最冷秘境
美轮美奂的冰雪大世界、冻成滑冰场的松花江、被冰雪奶油覆盖的雪乡……在网络短视频的加持和游客们的追捧下,哈尔滨成为这个冬季旅行地的“顶流”。对于南方人来说,白雪皑皑,是童话里的场景。如果说,哈尔滨绽放的雪花,是东北大地上的似锦繁花,那绍兴的冰封之地,就是江南古韵里的瑶草奇葩,让人亦想一探究竟。
1月25日上午,气温有所回升,城区的气温在0℃以上,据气象局工作人员的消息,不少山区气温仍在零下,积雪未化。记者前往西白山探访绍兴“尔滨”。西白山位于嵊州市石璜镇,主峰海拔1096米,是绍兴第一峰,被称为浙江的“小武功山”。
绍兴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形成了群山环绕、盆地内含、平原集中的地貌特征,具体来说,是“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其中“四山”指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和龙门山。西白山就是会稽山的最高峰。
从越城区到嵊州境内,地势逐渐升高,路过嵊州市仙岩镇白岩村时,海拔已经到了400米左右,气温为-2℃,山之阳由于受到暖阳照耀,积雪已经融化,而山之阴仍有薄薄的一层白雪附在山体上。盘山前行,眼前耸立着一座一座的山峰,连绵起伏,一马平川的虞绍平原已经在身后消失。山上的积雪也越来越多,树梢上都结了冰,在陡峭的崖壁上,还能见到“冰瀑”,凝固了水流从山间滑落的样子。
西白山徒步路线的起点在嵊州市长乐镇小昆村,海拔600米左右,这个始建于南宋末年,至今近八百年历史的村庄坐落在西白山麓,不同于江南常见的粉墙黛瓦,而是统一的红色屋顶,因此被游客们称为“小色达”。皑皑白雪覆盖在红色屋顶,香榧古树上结满昨夜冰霜,别有风情。这个偏远的曾经与世隔绝一般的村庄,如今有了全新的业态,民宿、咖啡馆、星空驿站……不少游客前来打卡,西白山并非“高处不胜寒”。
得知记者要去西白山顶,村民连声劝阻说:“冷莽冷莽(嵊州方言,意为很冷),路滑!”除了徒步路线,还可以沿着盘山公路直接导航到“西白山顶”,不过,在距离山顶3公里左右的地方,由于冰雪封路,车辆无法前行,游客们只能改成徒步上山。
在冰雪中拾级而上,积雪越来越密,直到登顶,眼前豁然开朗,最高处的白色雷达站即使被雪覆盖也依然醒目,不远处就是写着“绍兴第一高峰”的石碑。市民俞先生和朋友是被朋友圈的西白山雪景吸引来的,为了达成在雪山上喝茶的心愿,徒步近1小时抵达山顶。“不上西白非好汉,更何况是银装素裹的西白山,不虚此行!”俞先生哈着气、搓着手说道。
为何山区看雪那么容易,而主城区连雨夹雪都不见踪影呢?气象部门的解释是,主要原因还是山区与主城区的气温差异。下雪,既要有冷空气,又要有水汽,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近地面气温要足够低。冷空气弱了,温度不够,就成了雨;冷空气够了,但水汽少了,依然是没戏。这次因为山区气温先达到了降雪的条件,此时水汽条件也允许,就降雪了,而城区因为气温还高,雪花在下落过程中就融化为雨滴了,所以是下雨的。等城区气温够低了,水汽却已经不足了,依然无雪花。
历史上的绍兴三个冷期
运河结冰、大雪没过湖面、雪连下数月……历史上的绍兴,有过更为严酷的寒冬。《绍兴两千五百年气候变迁》一书指出,在百年尺度冷暖波动中,绍兴近两千年共经历了3冷4暖共7个时期:
其中冷期有魏晋南北朝期间(210—560)、唐后半期(780—920)、元后期至清末(1320—1910)。其中,第三个冷期更是长近600年,气候进入近两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寒冷时期,俗称明清小冰期。这段时期均有许多严冬的记载,大雪屡见不鲜。明万历六年(1578),“合郡大雪寒,运河冰合”(《乾隆绍兴府志》);“天启六年(1626)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张岱《陶庵梦忆》卷七);明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大雪没湖”(《光绪诸暨县志》)……
这一时期,关于嵊州的冷天,也有不少记载。“冬大雪,至明年二月始霁。正月寒,冻尤甚,木多生介”,在同治《嵊县志》的记载中,清道光十二年(1832)的大雪连下数月,正月时最为寒冷。在《民国嵊县志》也有记载,清乾隆五年(1740)时,“剡县,正月大雪,奇寒”。
四个暖期为东汉期间(0—200),隋至唐前半期(570—770),五代、宋至元前半期间(930—1310),民国至今(1920年至今)。民国至今,气候持续变暖。20世纪至21世纪初是一个温暖阶段,其中1981—2020年较1951—1980年升高了0.9℃,如此大的升温幅度在温暖气候阶段中出现是极为罕见的,其升幅已经成为过去两千年的最大值。这说明在年代际尺度上,20世纪暖期的升温确实极为迅速,而这可能是由于“温室效应”增强产生的。
说到这,人们不禁疑惑,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为什么今年绍兴冬天这么冷?
市气象台专家表示,全球变暖,并不等于全年变暖,气候变暖的趋势并不意味着冬季会温暖如春,在这个冬天,我们感受过温暖的“小阳春”,也遇到了阶段性寒冷下的冰天雪地。气候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大气环流、海洋环流、地表特征等。实际上,全球变暖所代表的气候变化,可能带来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和气候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