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小哥“吹哨”、退休老人“盯梢”他们都是社区治理重要力量_绍兴新闻_浙江信息网 

浙江信息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外卖小哥“吹哨”、退休老人“盯梢”他们都是社区治理重要力量

2023-06-20 11:49:43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人少事多。如何更好地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效率,减轻专职社区工部的工作负担,又能让社区治理更井然有序。建立可持续的社区志愿者队伍,激发社区志愿者活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期“幸福社区,我在越城等你”栏目,记者走进西湖社区和龙洲花园社区,在这里的外卖小哥和社区老人中,寻找社区基层治理的密码。

  车辆上的小广告逃不过吹哨人的眼睛

  孙丽珠上门看望徐淑兰

  楼栋下的杂物堆逃不过吹哨人的眼睛

  志愿者的日记本上盖满“笑脸章”

  社区档案:西湖社区位于市区西北侧,东起新桥江河,南至胜利西路,西至绍漓铁路,北至新桥江北河,辖区面积30万平方米左右。辖区有西湖新村、瑬庄、新桥佳园、胜利西路1139号等小区,共有住房2736套,现有人口6882人,流动人口1000余人。其中西湖新村小区是越城区拆迁安置样板小区,聚居有原西郊村、吴家塔村、青甸湖村的拆迁失地居民。社区先后被评为“省廉政文化社区”“省体育先进社区”“省综合避灾示范社区”“绍兴市文明社区”“新时代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无障碍社区”,在“五星达标、和美家园”创建中成为全市第一批“和美家园”。

  “姜书记,我在西湖新村小区9栋送餐,听见2楼有小孩敲门哭闹的声音,好像是家长留他独自在家……”几天前,北海街道西湖社区党总支书记姜育红接到了一通紧急电话,正在“跑单”的外卖骑手祝海听见孩子哭声,立即向社区反映,由社区联系父母,避免了潜在的危险。在西湖社区,有这样一批由快递员、外卖小哥等组成的流动“吹哨人”,他们日常穿行在社区角落,直报民情、应急救助、守望邻里,将社区治理的触角延伸到了每家每户。

  良性的互动关系,为“吹哨人”队伍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对辖区居民展开摸排,与快递网店、商家进行交流,在自愿基础上,西湖社区选出了首批“吹哨人”队伍。最近,祝海和其他10余位伙伴,同社区签订了“契约”,正式上岗社区流动“网格员”。“这些天,收到的反馈很多,从乱发黄色小广告到违规倾倒建筑垃圾,涉及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党建契约化共建为引领,基层治理的活力不断彰显。

  “我本身就是社区居民,平时在附近跑外卖,发现谁家有矛盾纠纷、哪户冒烟了、哪栋有杂物堆积等情况,都会跟网格长汇报,协助社区处理解决。”祝海笑着表示自己像是移动的“摄像头”,敏锐捕捉各种社区问题。其实,作为外卖骑手的他,同样也是社区党总支成员,他觉得,在工作的同时为社区提供服务是一份责任。

  “社区里,有好几位像祝海这样的热心骑手,他们往往比我们更早掌握一些情况,经常来汇报。一般巡逻,我们只到小区、楼栋或者单元,但他们却能与群众面对面。”姜育红坦言,原先更多思考着如何为这批新就业群体提供服务,不仅打造了专门空间供他们休息,社区食堂也与他们共享,“渐渐地,我们意识到可以借助这股力量,来进一步织密基层治理网络。”

  采访中,正值饭点,记者看到有几位快递小哥来到社区共享食堂就餐。“我们前一天就在线上跟管理员订了餐,社区给了我们特别的优惠,工作日来这里很方便,价格实惠还好吃。”一位“小哥”表示。“资源共享是相互的,我们真诚地为骑手们服务,他们也会为我们提供帮助。”姜育红说道。

  如今,看到“吹哨人”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西湖人”在申请加入其中。共享食堂的送餐员、片区清扫员、资源回收站站长……他们或许有不同的职业身份,但都在充当着一双双流动的“眼睛”,壮大着基层治理的队伍力量。“我们将继续做好‘吹哨人’的扩面工作,寻找更多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成为‘注册会员’。同时也将整合网格员、楼道长等多方协作力量,给居民带去看得见的安全感、摸得着的幸福感。”姜育红说。

  社区档案:龙洲花园社区始建于2001年,其中龙洲花园小区有居民住宅楼86幢,配套楼19幢,小区住户3520户,区域内总人口11500余人,是目前越城区规模较大的社区之一。社区曾荣获2022年浙江省省级节水型居民小区、省级无废小区“无废城市细胞”称号、省级垃圾分类高标准小区,连续两年获得区级、市级“枫桥式”示范社区荣誉。

  “端午节到了,我包了粽子,送来给你尝尝。”昨天一大早,今年73岁的孙丽珠敲开88岁的徐淑兰的家门。走进屋内,孙丽珠忙着叠被子、打扫卫生,毫无陌生感。老伴已去世多年,子女又不在身边,独居的徐淑兰说幸亏有孙丽珠帮忙。“我们结对快十年,成了好姐妹。”徐淑兰告诉记者。

  孙丽珠家住迪荡街道龙洲花园小区,她是龙洲花园社区“银龄互助”为老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从2014年开始,他就认领了小区内4名75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提供“一对多”结对服务。王如意老人也是其中一位,她身体有残疾,又没有子女,独居生活多年。

  “家里缺什么,都是孙丽珠帮忙购买;有好吃的,她也会捎我一份;每天上门看望我,没空就电话问候。”王如意说。这些年,她感受到了孙丽珠的细心服务,生活更温暖。

  今年72岁的王玲娣,也是“银龄互助”为老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与她结对的是住在同一幢楼里三楼的邵莲英,今年88岁。平日里,两人在楼梯里经常碰头,如果没有遇上,王玲娣就会登门看望邵莲英,拉拉家常,问问有什么需要。“物质上不缺,但子女不在身边,老伴又不在世,最缺陪伴。这些年,多谢王玲娣,让我多了个伴。”邵莲英说。

  每次去看望邵莲英,王玲娣还带上日记本,她会把看望任务进行简单记录。临走前,邵莲英拿出一颗小小的印章,在记录上盖上“笑脸章”。在她的记录本上,这样的“笑脸章”已有上千个。每位被帮扶的老人都有一个笑脸印章,每当志愿者完成一次上门探访,老人都要给志愿者敲个章,“笑脸章”并不能给志愿者带来物质上的好处,却带给他们满满的成就感。

  龙洲花园社区党委书记金利钢说,这些志愿者们是社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据了解,龙洲花园小区规模大人口多,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3181人,80岁以上老年人有257人。为了更好服务高龄老人,从2014年起,该社区以“银龄互助”为名,建立了一支助老服务队,协助社区的基层治理。队里的志愿者都是年纪在50岁至70岁之间的老人,他们身体硬朗,富有爱心与责任心,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帮扶80岁以上的空巢或独居老人,主要提供剪指甲、理发、读报、换灯泡、修水管等服务,成为社区邻里守望相助的践行者。

  “帮助老人结对,让年轻老人帮年老老人,既提高了老人发生意外时被发现的概率,也从精神上关爱了老人,充满了家庭温情,是切实有效且温暖的基层治理手段,这样的邻里关爱越多越好。为构建多元参与、可持续的银龄互助机制,我们社区将采取物质和精神鼓励,积极推进这一工作,让社区里的老年人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金利钢说。

  对话书记

  记者:社区如何进一步做好基层管理工作?

  西湖社区党总支书记姜育红:我们以“车轮驿站”等为新就业群体打造的空间为载体,与辖区的快递员、外卖小哥签订协议,让他们化身社区问题“吹哨人”,活跃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发现一处整改一处,确保事事有回应,切实将居民的“急难愁盼”。接下来,他们将持续聚焦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依托“吹哨人”力量,着力解决各类难点问题。

  龙洲花园社区党委书记金利钢:“银龄互助”志愿服务,让高龄老年人得到实惠,感受幸福和温暖。接下来,他们进一步细化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们,采取上门入户讲解相关政策的方式,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保驾护航;精准帮扶,建立档案,整合社区医疗资源、共建单元资源,实现老年人需求的精准帮扶,最终建立社区老年人服务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