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8 12:37:08
党建持续引领 点燃“红色引擎”
党建,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做实了就是生产力。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市中医院健康发展的“根”和“魂”。近年来市中医院党委坚持以党建创新为导向,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党建工作融入到医院的各项工作之中,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在市中医院,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科室就是一座灯塔,一名医护人员就是一个标杆。多年来,医院13个支部在“一支部一品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培育支部工作特色亮点,争创党建、创新、服务、医术、医德等示范支部,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
药剂支部积极创建“千方百‘剂’‘药’为您健康”党建示范品牌和服务品牌,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建设“重要窗口”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医院党委统一部署下,该支部创建学习型党支部,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率先垂范,勇毅前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做好药学服务工作。
急诊重症医学支部的支部品牌为“新速度、心服务”。“新”意指新时代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在医院党委的领导下,以分秒必争的“新速度”,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救治。“心”为用心、细心、安心的服务,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旨在用有限时间搏回无限的生命,用高尚的医德传递温暖的爱心。
“精准医疗,影像引领”是医技一支部的品牌。支部品牌创建以来,全体党员努力拼搏,积极开拓创新,在医疗技术、为民服务、科研学术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该支部实施精准医疗,介入治疗有声有色,还应用了多项新技术,填补了医院检查技术上的许多空白。
骨科第一党支部的21名医务党员打造了“铮铮铁骨 绵绵为民”党建品牌。该支部拥有高级职称医务人员10名,有绍兴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下属学科主任委员2名,以治疗创伤骨折、手足疾患为特长,以骨折微创手足修复、中西医结合为特色,技术力量雄厚,名扬当地。
让党史学习教育走向深入,关键在于联系实际,把党史学习融入为民办实事中,才能有效转化学习成果。医院党委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以党建为引领,把解民忧、纾民困,解决群众就医难点、痛点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展常态化义诊宣教活动为契机,将健康服务送到人民群众身边。如前两天,市中医院10余名中医药业务骨干到文明共建结对村——皋埠街道坝头山村,开展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中医药适宜技术下乡、慰问困难群众等活动,这也是医院与该村结对共建以来第三次进村开展共建活动。
14名骨干援非、援青、援藏、援疆、援渝;已连续十年获得“无偿献血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是单次集中登记入库捐献造血干细胞人员最多的单位;常年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去年896位职工捐款11万余元……在党建引领下,市中医院不乏这样的温情故事。爱心背后折射出的是全体医护人员对“精医厚德,大爱至善”理念的坚持和笃行,彰显公立医院的责任担当。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医院党委始终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从思想引领、工作执行和统筹协调等方面激励全体医护人员齐心协力打赢这场战役。党员带头递交请战书,积极申请战斗在抗疫一线,主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各党支部积极主动作为,党员带头推行,展示了抗疫“逆行者”的最美风采。
提升医疗服务 打造中医高地
提起绍兴市中医院,很多人都会想起骨伤科。的确,历史悠久的绍兴市中医院骨伤科,秉承名扬浙东的三六九伤科、顾氏伤科、陈氏伤科等,拥有传统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自制系列膏药外敷等特色,素有“骨折不开刀”之美誉。随着技术进步、专业细化,还细分了手足显微外科、创伤骨科、小儿骨伤、脊柱关节科、运动医学科等。
特别是近几年来,市中医院以传统为依托,不断开拓进取,更是将这种流传千年的越医精华发扬光大,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脊柱关节病现为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颈腰椎病、肝胆病、肾病、关节病、脾胃病、内分泌、中医护理学、中医骨伤学等8个专科为浙江省中医药重点专科。
这是医院近年来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服务能力提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缩影。以“国考”为指挥棒,市中医院不断完善中医药特色优势指标考核激励机制。目前在2个省中医药重点学科、8个省中医药重点专科的基础上,不断挖掘中医优势病种和专病专方,新建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门诊达50个,推广协定方202张,门诊、住院患者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分别达到31.1%和90.5%。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医院强。医院制定《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柔性聘用名医专家,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出现在该院精英行列中,他们用精湛的医术为全市人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为了尽快将青年医生培养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和骨干,市中医院实施“越医英才”计划,开设“精一中医讲堂”,强化师承带教,持续完善中医药人才引培体系,为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活力与希望。还设立郑淳理杏林春暖中医发展基金、常青中医药传承发展基金,旨在鼓励年轻中医师热爱中医、传承弘扬中医,推进名医名科名院建设。
创新之道,要在得人。大量中医药人才的加入,有利激发创新活力,助力打造中医药科研高地。医院建立科研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加强课题设计、科研方法学培训,持续培育科研团队,不断优化科研激励考核机制,实施科研假,深化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和中医药企业的科研合作。2022年科研再获突破,骨伤科的一个科研项目首获绍兴市中医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医院还顺利通过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机构资质备案检查,中医药基础实验室已在筹建中。开展专科联盟、医联体单位10种制剂调剂,研发熏洗方和玄黄消肿酊制剂,推广5张新冠特色预防治疗协定方,临床疗效受到肯定。
为打造中医药养生高地,市中医院以“品牌化运作、项目化实施、精细化管理”为原则,在扩建区精心打造传统疗法中心,统筹中医药学科优势资源,将针灸、推拿、中医内科、治未病科、中医护理门诊一体化管理,开展中医药多技术联合应用和中医日间诊疗服务,开设集成式、一站式的中医夜门诊,满足群众多时段、多元化的中医药服务需求。由中医药发展中心牵头研发的香囊、茶饮、足浴包、熏洗包、药酒、膏方、药膳等系列养生产品,广受群众青睐。82种中医非药物疗法、38项中医护理技术、病区八段锦操练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构建起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百姓就医的幸福感,市中医院还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推出远程会诊、健康管理等智慧措施,全力打造智慧中医医院,全面深化智慧医疗服务,促进中医诊疗流程便捷化和一体化。
传承越医文化
擦亮中医名片
数千年绵延不绝的古越文明,不仅在绍兴大地上留存了星罗棋布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越医文化”就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张景岳、章虚谷、俞根初、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在中医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一个又一个越医的名字。这些杰出越医,留下了一大批名垂史册的医著,创立了绍派伤寒,还涌现了以钱氏女科、三六九伤科等为代表的专科世家。
医鉴深深,杏林葱葱。绍兴市中医院作为绍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领头雁”机构,在传承中上下求索,走出一条守正创新的实践发展道路,让越医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绍派伤寒”是越医的重要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发展壮大于清末民初,涌现出俞根初、何秀山、何廉臣等伤寒名家。200多年来,绍派伤寒一直应用于临床实践,其学术观点及经验以书籍、医案、处方等形式流传,通过师带徒并结合中医院校教学形式传承发展,至今仍广为应用。2021年,“绍派伤寒”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绍兴市中医院作为国家级非遗绍派伤寒项目保护单位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的绍派伤寒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每年投入数十万元专项建设资金,拥有专门从事“非遗”日常保护的工作人员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人,工作室对流派主要传承人、群体传承人、研究专家、传承基地等的工作提供支持、指导。
为进一步擦亮越医文化品牌,市中医院还专门辟出1000余平方米建设了越医博物馆。博物馆融合了开放式、体验式的中医特色诊疗区、名医馆,打造有内涵的中医药研学游基地,6个常设展区配合多媒体互动,让市民既可体验名中医的问诊把脉、养生调理,又能享受中医药文化熏陶,尤其是大中小学生,可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魅力。
传承创新越医文化,需要多方积极参与。近年来,市中医院创新宣传方式,不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越医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市中医院建立了中医药科普宣讲团,举办中医药文化大讲堂、义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推进中医药文化知识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不断推进越医文化发扬光大。市中医院还联合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绍兴市中医药学会,与泰国格乐大学、马来西亚林肯大学学院合作共建海外“越医学堂”,传播中医文化,讲好越医故事。出版国遗丛书《绍派伤寒》《当代越医经验方集萃》《何廉臣医案》《浙派中医丛书·绍兴卷》等越医文化相关书籍,将“越医文化”“绍派伤寒”的理论内涵和文化精粹融入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