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2 20:45:12
近日,一位著名战略咨询专家发表的一篇文章《上帝为什么钟爱浙江?》引起普遍关注,文中说到“绍兴输出师爷……全中国最大的师爷出产地就是绍兴。”
确实如此。现如今,外地人碰到绍兴人时,往往会称对方“绍兴师爷”,不管是尊称还是戏称。
那么,绍兴人为什么会被称为师爷呢?
一
首先要从“师爷”的来历说起。
师爷系对旧时官署中幕友的尊称。师爷并无官衔职称,也没有“机关编制”,与官署主人(主要领导)实属雇佣关系,幕主尊其为“宾”“友”,师爷称主人为“东翁”“东家”。也就是说,师爷是官署主人个人聘请的谋士,两者之间合作愉快很要紧,因为双方遵循着“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原则。
“师爷”一词,在明末吴世济的《太和县御寇始末》(卷下)和明末清初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已出现。追溯师爷源头,当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家臣制、幕友制和幕僚制发展而来。绍兴是中国百越民族文化的中心,一直是越国首都。越王勾践能躬身自律、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兴越灭吴称霸,依靠的就是文种、范蠡、计倪等谋士的献计和协助。
“幕府”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古代出征的将帅,军还则罢,理无常处,以幕帘为府署,所以叫“幕府”。这里的“幕”指军队驻扎用的帷帐,是将帅的指挥部。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就由此而来。
幕府起初基本上只是军事参谋机关,以后扩大到参赞民政,这主要是因为它能够满足地方官员进行统治的需要。后来这类帮办幕府事务的文人学士,也就获得幕友、幕僚、幕宾等相应称呼。自清朝起,这些幕僚往往被尊称为“师爷”。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爷者,对长辈、官僚、财主或神祗的尊称。可见,师爷在古代社会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清代,师爷已成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是师爷的全盛时期。清代地方主管官吏,上自总督、巡抚、下至州县长官,都会私人聘请若干师爷来帮助自己处理政务。由于清代师爷多出于绍兴府八个县,故民间多以“绍兴师爷”统称之。
二
师爷是怎么分工的?具体做哪些事呢?
师爷好像是当今机关单位的业务类技术类人员(当然是军政首长私聘的),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有着很细的职位分工。按其所司职事,可以分为刑名、钱谷、谋略、书启、奏折、征比、挂号、账房、阅卷、朱墨以及漕粮、河工、教读等不同类型。
而实际上,并不是每个衙门都会设置上述幕席。例如:“征比师爷”的职责是催征核验赋税,只在地方基层官员知州、知县的幕府才设;而“奏折师爷”则要在地方大员如总督、巡抚幕府中才有。在省级行政机关中,由于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分掌一个省的钱粮和刑律,所以只是分设“钱谷”和“刑名”两席师爷。
大多数府县官衙中,最常见的就是“刑名师爷”和“钱谷师爷”。刑名师爷是幕中“大席”,专门协助县太爷、知府大人等幕主审理刑事及民事案件。其职责主要包括命案、盗案、奸情、逃人、斗殴、受贿、诈伪等案件的准讼、立案、踏勘、相验、差提、查拿、集审、听讼、研讼、拟刑等一系列事务的组织实施,以及有关判牍和禀呈文件的拟写处理等。
清光绪末年以前,各道、府、州、县的行政长官一般均须兼理司法,坐堂审案。但其中许多官员不懂法律,审案无术,不得不把这类事务委托给精通《大清律例》的刑名师爷。因此刑名师爷位高权重,有“审判之名在官,审判之实在幕”之说。
钱谷师爷也是幕中“大席”,专门负责办理财政赋税、民政救灾等事务,可谓主官的私人财政顾问,是一地经济民生工作的“秘书长”。
谋略师爷也可称为戎幕师爷,其实最能体现对春秋战国以来幕僚制的传承。譬如徐渭,人们往往只知道他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其实他能文能武,既是绍兴师爷的早期代表人物,又堪称谋略师爷的典范。他曾在浙江巡抚、东南七省总督胡宗宪府作幕五年。明代袁宏道在《徐文长传》中说,“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参与军事机宜,提出兵计良策,为抗倭战争作出了杰出贡献。清代晚期以湘军、淮军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为平太平天国之乱,也聘请了大量绍兴师爷坐镇帅府,参与谋略。
三
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绍兴人外出做师爷,以至于形成了“无绍不成衙”这样一个独特的政治和社会现象呢?
绍兴人入幕为僚由来已久,明朝一代就有不少越人作幕,并闻名于世。当时京中胥吏,“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王士性《广志绎》),明末的顾炎武也在《日知录》中说:“户部十三司胥算皆绍兴人。”这两位明代名士或许说的是直观印象,但却说明了在明代,绍兴人已充斥各大衙门的事实。
有清一代,绍兴师爷成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被视为师爷行业的“正宗”,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品牌吸引力。《钦定大清会典》记载,清代有府、州、县各级衙门1700余个,再加上全国总督、巡抚、两司等省级衙门,都抢着聘请绍兴师爷。赫赫有名的晚清“四大幕府”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的督抚幕府和几乎所有封疆大吏身边,都是绍兴师爷在当家,涌现出了一批著名师爷,如:章士杰(曾国荃的师爷),马家鼎、俞廉三(张之洞的师爷),程荫棠(左宗棠的师爷),高馨圃(岑春煊的师爷),陶庆仍(先后为曾国藩、李鸿章的师爷),娄春蕃(先后为李鸿章、王文韶、荣禄、袁世凯的师爷),金宝书(杨昌浚的师爷),王汝成(陈庆偕的师爷),汪玉泉(刘坤一的师爷),马心田(丁宝桢的师爷)等等。
因此,当时绍兴府辖下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县,数万读书人外出以做师爷为业,成为风潮。著名师爷龚萼在《雪鸿轩尺牍》中说:“吾乡之业于斯者不啻万家。”
望族名门、大户人家更是代代传承,深耕一地。如:以章学诚为代表的章氏家族,以秋瑾为代表的秋氏家族,以陶成章为代表的陶氏家族,以鲁迅为代表的都昌坊周氏家族和以周恩来为代表的百岁堂周氏家族以及斗门俞氏、孙端孙氏、马氏、安昌娄氏等都是师爷辈出的大家族。周恩来的祖辈一直在苏北一带做师爷;鲁迅的叔祖父周藕琴,24岁那年由鲁迅祖父周介浮(时任江西金溪县令)推荐,到南昌府当刑名师爷,后又到陕西作幕友,先后在长安及渭南地区一带当师爷长达25年。
四
清光绪十年(1884),湖广总督张之洞上任第一项改革就是废除刑名师爷,各省纷纷效仿,司道、府县也改设刑名为科长。1906年清庭改刑部为法部,并陆续出现大理院、审判厅、法政学堂等“洋务”机构。这标志着清代师爷行业开始走向终结。虽然“后师爷”现象流布至今,但明清以来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300多年的师爷群体已然消失。
目前仍有地方可以全面了解绍兴师爷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那就是位于绍兴古城徐渭故里、毗邻鲁迅故里、2021年建成开放的绍兴师爷馆;而在安昌古镇上的一座师爷老台门,则向游人展示着主人的独特生活和职业生涯。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师爷现象呢?如何看待绍兴人被称为师爷?
绍兴师爷是中国封建时代晚期一个特殊的地域性人才群体,是明清政治舞台上活跃了300多年的“专业操盘手”。它是“士”阶层与封建政治联姻的独特产物,是特定社会时期官府治理体系的附属构成,也是历史迈向近代变革前夜的产物,助推了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至今对法律、文秘、财会、档案、军事等行业和学科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绍兴师爷能崛起并成为“无绍不成衙”的风云群体,至今仍产生广泛的影响,确实是值得绍兴人引以为豪的话题,也是值得当代观照和探究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现象。
从越族发展史、越地文明史和越人奋斗史来看,2500多年来,一条民风流变与地域性格的主线比较清晰,那就是尚武崇文、精明强干、能谋善断、博学儒雅,这是“名士之乡”一种士的风骨。这种基因一直是绍兴人赖以“胆剑精神”拼搏奋斗、开拓创新的原动力。
应该为绍兴师爷正名,并赋予更多的正能量!
尚武崇文、精明强干、能谋善断、博学儒雅的绍兴人,应该以被称作绍兴师爷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