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要推陈出新,更要后继有人_衢州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民俗 要推陈出新,更要后继有人

2024-03-11 10:49:09

 开栏话: 万年衢州有着亘古绵延的历史脉络,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散落在各个角落,并历经着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与融合。为深入贯彻“大调研”“下基层”的要求,《衢州日报·人文周刊》即日起开设“人文调研”栏目,对文化、旅游、体育领域的一些现象进行调研,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启发。

  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全民同庆的春节、正月十八女儿节……新年伊始,衢州各类民俗活动便依次登场。

  民俗历经千百年的传承,承载着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最质朴的向往。追溯衢州历史,从江西、安徽、福建等地的居民迁移至衢州,形成了多元的地方文化,也造就了丰富的民俗活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民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有的民俗活动在流逝的时光中消失了,有的民俗活动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如何进一步发扬,进一步传承,仍面临着困境。

  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项项民俗,犹如星星,散落在衢州乡村,照耀着一群人。其形式与内容也在传承中不断得以扩展与丰富,展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2月27日是正月十八,在柯城区万田乡余家山头村,这是外嫁女儿回家的日子,也称“女儿节”。

  早在明代洪武年间,余家山头村余氏始祖守益公膝下有一女,守益公十分疼爱。女儿出嫁后,守益公也会让女儿在每年正月十八回家看看。“女儿节”因此得以流传,并历经了二十二代子孙的传承、600多年历史。2012年,“女儿节”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村子里照常举行了系列“女儿节”活动,表彰会上公布了“好女儿”“好媳妇”名单,给村民树立模范典型。按照习俗,巡村祭祖活动随之开始。村里的青壮年抬着“少牢”开路,舞龙队和村中长者紧跟其后,一路巡游后进入祠堂祭拜先祖。之后,村子里还准备了“敬老十大碗”孝心餐,丰富的文艺演出活动,让女儿们陪着父母过节。

  同在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每到立春当天,就会举行立春祭活动。在古时,立春祭祀寄托着村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祭祀现场,少男少女在梧桐祖殿门口吟唱诗歌,主祭高亢的声音从殿内传出:“春回大地,周而复始万象新……”田地里,一位“牧童”手执柳鞭,一边颂喝彩谣,一边鞭打耕牛,当地由此开启新春“第一耕”。立春祭已经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吸引了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媒体的关注。

  热闹的场景在常山同样上演。“福也,好啊!新郎进门喜洋洋,新娘见了心花放;树上喜鹊配成对,屋檐燕子已成双;百年好合今朝结,堂前福字更添彩……”这些吉祥的彩词是常山喝彩中的一部分。

  在过去,喝彩是百姓在结婚、上梁、祝寿、春种、秋收时喜爱的民间歌谣,图吉利、热闹、喜庆。据《常山县志》(明万历十三年)和《球川镇志》及诸多家谱记载,民间闹新房喝彩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这一习俗,历经各朝各代,文人修饰润色、百姓口头传唱,至今依然传承于常山民间。在登山节、胡柚节、百姓结婚、乔迁等现场,依旧可以看到喝彩的喜庆场景。早在2014年,常山喝彩歌谣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当地非遗名录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条细长的“龙”,或是用板凳衔接,或是用竹篾编织,或是用绢布配上刺绣做龙身。在衢州,不同乡村有着不同的舞龙风俗。在龙游县湖镇镇活跃着十几条“龙”,这些“龙”造型各异,制作方式不同,但都在春节期间走街串巷,为村民送去美好的祝福。

  湖镇镇下叶村的硬头狮子至今已经传承了370余年,是古时当地村民在迎神赛会上演出的传统舞蹈。硬头狮子的灵感来源于文殊菩萨的坐骑青狮,像狮,像牛,像马,又像虎。在龙游的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经常可以看到硬头狮子在表演。湖镇镇大路村的滚花龙传承了110多年,是龙游舞龙界的“金字招牌”,曾奔赴全国各地表演。在村子里,舞龙队员有30多人,最年轻的32岁。还有同为湖镇镇下童村的非遗项目“天地双龙”,春节期间也同样忙碌。“天地双龙”由28名成年人分男女两组,分别组成红龙与青龙,舞龙时,龙身则会组合成“天下大吉”等赋有美好寓意的文字,深受百姓喜爱。

  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着一些困境

  传承与发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当下一些民俗在传承与发展中仍面临着一些困境。

  作为常山喝彩的非遗传承人,曾令兵今年已经61岁了,但却是现有喝彩成员里年纪最小的一位,这也是曾令兵最为担忧的一件事。“传承需要后继有人,下一任传承者还没有物色到。”曾令兵说。

  过去,常山喝彩曾与当地一所学校合作,将喝彩带进中学校园。但因疫情原因中断后,至今仍未恢复,喝彩与青少年之间搭不起桥梁,也使得这一文化与年轻人越来越远。在这些年里,虽然也有过家长带着孩子主动找到曾令兵学习喝彩,但却一直没有合适的固定场地进行教学。曾令兵坦言,人才缺少加之资金短缺,喝彩使用的道具、演出出行等,都靠自己贴补,目前仍未形成良性循环,这也使得一些人对传承喝彩望而却步。

  硬头狮子的非遗传承人邱达贤与曾令兵有着同样的担忧,邱达贤今年65岁,与他一同表演的队员们年龄也都在60岁以上。硬头狮子要舞得像样,也是一项体力活,但对于他们来说,有时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寻找年轻一代传承人与表演者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与常山喝彩、下叶村硬头狮子面临同样问题的民俗不在少数。立春祭区级传承人吴海根告知,过去妙源村设有梧桐祖殿管委员,十多名年轻人作为管委员成立,大家群策群力,共同传承着立春祭这一民俗。但现下,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长期生活在妙源村的年轻人逐渐减少,梧桐祖殿管委员解散,本为百姓自发组织的立春祭,村民参与度却在减少。

  在妙源村,也有村民反映,以往立春祭祀时,家家户户会用八仙桌摆祭台,放上迎春接福的红纸,摆上蜡烛、清茶、青菜、水果、糕点等,是家中一大要紧事。但现在,这一习俗只有部分老年人在传承,年轻人对这些早已不大过问。“立春祭当天,还要村里给一些村民家里发糕点,提醒让大家摆。”有村民说。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立春祭祀已不是所有村民的自发行为了。

  在“女儿节”现场,“好女儿 好媳妇”表彰会是近些年推出的新活动,本意在于以先进带后进,营造浓厚孝文化氛围。但也有村民反映,部分获奖者曾多次获评,获评依据不够充分,流于形式。作为“女儿节”的非遗传承人,余新建在历届活动中感受到,“女儿节”的影响面依旧有限,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如何扩大影响力需要深入研究,也急需多方支持。“‘孝文化’本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更需要发扬光大才是。”余新建说,村里年轻人少,村民参与热情不够高的问题同样存在。

  推动民俗活动走深走远

  民俗在乡村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有着很大的传承价值。在采访中,针对民俗活动传承难、百姓热情度不高、当地重视不够、资金短缺难以为继等问题,我市的民俗专家给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加大对民俗人才的培养。衢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占剑提出,人才培养是保护、传承、宣传民俗文化的首位,加大对民俗项目、产业的扶持,才能让民俗活动持续走深。柯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余仁洪的观点和占剑不谋而合。余仁洪认为,这些年民俗活动已经在复苏,有群众基础。因此更需要专业人士的挖掘、引导,形成区域文化品牌。

  多种形式传播民俗文化。衢州各地民俗种类繁多,但没有实现规模效应。占剑认为,通过有关部门牵头通盘规划,树典型、促增收、形成规模,可以进一步扩大民俗影响力。作为民俗的传承者,要把推动民俗走近百姓作为己任。曾令兵将常山喝彩编排成了舞台剧,用喝彩搭配上剧情、情节,让百姓在看剧时就能了解到喝彩文化。目前,上栋梁和金婚两段已经成型,在各个村里演出,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同时,曾令兵也积极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喝彩的精彩视频,扩大线上传播力度,他也因此接到了开化、南昌等地群众的邀请,为他们家中的喜事喝彩。

  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余仁洪说,让百姓产生情感需求,可以提高民俗活动的黏性。在推行民俗活动时,应持续不断融入新元素,设计好载体,放眼更大群体与范围。他建议,可以借鉴“80后出钱、90后出智慧、00后出力”的方式,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营造浓厚氛围、传承优秀文化。妙源村依托立春祭,自2020年开展主题研学活动,将立春祭活动进行简化、提炼,以体验式开展研学,例如将鞭春牛环节改为编竹编牛,用竹编编织一头牛,让学生穿上老农的服饰,体验鞭春牛的习俗。妙源村党支部书记舒红飞说,去年,村里接待了5000多名学生体验立春祭祀活动,涵盖小学、中学、大学等各学龄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民俗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即便“道阻且长”,然“行则将至”,且“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