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1 09:55:50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农村的生动实践。2003年,伴随着“千万工程”的启动实施,我市也拉开了乡村整治提升的大幕。
20年后,衢州的乡村,山青江碧,鸟飞虫鸣,推窗见绿。扎实推进、久久为功的“千万工程”,让乡村面貌发生美丽蝶变、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水平推进、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20年来,衢州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2003年的3980元增长到2022年的3.15万元,在2022年的省对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衢州总分位列全省第2,获“神农鼎·铜鼎”。2023年5月,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现场会在衢州召开,衢州启动全国绿色低碳农业先行区创建。2023年上半年,衢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8%,列全省第2。
一串串喜人的数字,见证着我市“千万工程”持续迈向纵深,进入“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新阶段。
美丽乡村“形神兼备”
这个“十一”假期,地处江郎山北麓的江南毛氏发祥地、毛泽东祖居地清漾古村,迎来了一拨又一拨游客。人们在碧水青山间流连,在农家小院品农家菜,静静地享受亲近山水的快乐。
从一个污水直排、村貌破旧的小村庄,到如今远近闻名的国家5A级景区村,清漾古村已然换了一番模样。
二十多年前,清漾村的养殖户们习惯了污水直排,柴草乱堆、污水乱流、垃圾乱倒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对打造生态美丽家园的呼声不断高涨。后来,借着“五水共治”的东风,村里关停了乱排乱放的养殖场,并按照“保留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农房风貌整治提升,全面实现了村庄风貌蝶变。如今,清漾村的年游客量达 40万人次左右。
环境的改变,发生在衢州的每一个角落。
2003年以来,我市全面启动“千万工程”,先后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生猪整规”等系列行动,迭代深化农村“三大革命”,累计建成农村公厕4710座,实现规范化农村公厕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61%,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80.6%、出水水质达标率为77%。
当远山青黛渐渐从昔日的破败中露出靓丽容颜,“美丽乡村”的下一步应该怎么走?衢州因村制宜,制定“一村一策”,推动形成了“一县一品”“一村一韵”——
柯城区围绕“最美两溪”、沿江公路等重点沿线,累计完成苦狮线、花木线、万坞线等5条风景线建设;龙游县规划建设了“一环五线”美丽乡村精品线,重点推进衢江沿线环境整治、业态植入和灵山江沿线精品村串联、风貌提升,形成“两江化一龙”精品线路;江山市领衔规划“江山如画”“四季如歌”美丽乡村精品线,将特有的5A景区和美丽乡村串联;常山县打造以美丽庭院为细胞、特色精品村为节点、美丽乡村风景线为骨架的立体式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15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洁净”的格局初见雏形。
在衢州,道路、河流或乡镇全域,成了美丽乡村的建设单元;精品村、特色村、中心村、历史文化村落,成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支点。片区化、组团式的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多样、别具韵味的风景线、示范乡镇,一个个“盆景”被连成一道道“风景”,诞生了一大批村庄风貌优美、产业特色鲜明的精品村、特色村。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57个、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66个。
星火燎原,实现全市乡村整体美丽。如今的衢州,形成了市县乡村户一级抓一级的浓厚氛围,构建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全市大景区”的大美格局。
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在衢州的乡间绽放开来。
诗画风光带催生蝶变
城乡风貌提升,催生发展蝶变。
水墨氤氲的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是“诗画风光带”建设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盈川村以深化“千万工程”为契机,结合美丽的沿江风光,依托杨炯祠、盈川渡口等文旅资源,以集体经济市场化改革为切入口,建立了“市场主导、企业运营、集体入股、村户参与、政府(国资)保障”的共同经营机制,村庄的初唐特色民俗风情初具雏形。
美丽如画的乡村风貌、因地制宜的文旅项目,拓宽了盈川村的共富之路,乡村发展成果转化为村集体和农户实实在在的收入。今年春节期间,盈川村接待游客数超15万人次,民宿房间被抢订一空。
以一村,见一城。盈川村美丽乡村的成色,是“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
2019年,我市启动“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这条诗画风光带以“一江两港三溪”(衢江、常山港、江山港、马金溪、石梁溪、庙源溪)两侧各2~3公里为重点,纵贯市域6县(市、区),总长约280公里,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覆盖了衢州全市近11%的土地面积,集聚了近40%的户籍人口。
近年来,随着诗画风光带全线贯通,沿线共创建未来农业园区12个,推进实施重大项目建设269个,累计举办品牌赛事活动274场,吸引400万以上人次,带动消费2亿元以上,曾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十大模式”之首。
乡村,不只是城市的“后花园”。如何让村民在家门口赚到钱,是共富时代下乡村发展的新命题。
如今,“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成了衢州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主平台、主战场,整合市县两级“大三农”资金17.6亿元,聚力推动百亿产业、乡村旅游、强村富民等行动“带上先行”,打造乡村振兴标志性成果——常山香柚产业园、龙之梦·六春湖等一批农文旅融合大项目在风光带沿线落地,“龙游飞鸡”“农法自然”“早田模式”等一批现代农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更让沿线村民惊喜的是,诗画风光带成了引人流、聚人气的好帮手。龙游石窟国际音乐盛典、圆梦星空帐篷文化节、常山鲜辣美食节、“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马拉松赛、灵鹫山·全国森林极限运动会、金庸武林大会等品牌赛事活动,让辛辣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带来了流量,带来了就业,带来了发展。
作为农业大市,衢州在如火如荼推进诗画风光带建设的同时,努力夯实农业本底。“千万工程”20年,“一村一品”、家庭农场培育、绿色有机农业、“3+X”特色农业产业等核心载体,推动了我市传统农业向生态高效农业快速转变,目前已构建由双柚、油茶、茶叶3大百亿产业和X个“一县一品”组成的“3+X”土特产业集群,已形成10条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链,认定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个。20年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
“村村产业有特色、户户创业有奔头、人人就业有门路”,已成为衢州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未来乡村重塑乡村价值
位于灵山江畔的龙游县溪口镇溪口村,是一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虽然“悠远”,“内核”却很年轻——
24小时健康小屋,可以提供互联网远程问诊;现代化的共享图书馆,可随时分享知识;共享办公设施,为年轻创客们带来了便利……
溪口未来乡村建于上世纪80年代享有盛名的溪口黄铁矿区。在保留黄铁矿原有工业风貌的基础上,对老街进行微改造、精提升,并融入了阅读、康养、休闲等元素,让溪口村成了古今交融、创客云集、共享共建的未来乡村。
自201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未来乡村建设以来,以共同富裕为总体目标,以连片发展为根本原则,以“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为主要平台,按照“一统三化九场景”总体框架和“五个三”核心要义,坚持整体系统架构,推动改革创新、系统集成、数字赋能、共建共享,未来乡村建设工作持续领跑全省。至今,共有在建未来乡村 56个、培育推进44个。
在此基础上,2022年,我市又开始探索未来乡村组团式、片区化发展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启动柯城沟溪、衢江孟姜、龙游团石、江山清湖、常山樊家和开化密赛6个未来乡村连片发展实验区建设,未来乡村连片发展做法获评全省首批共同富裕最佳实践。
以“物”为基础的乡村发展模式,只有慢慢转变到满足“人”的需求上来,美丽乡村才能真正变为幸福乡村。
为此,衢州正视乡村公共服务的短板,聚焦“一老一小”重点人群,将爱心食堂、村民超市、就医买药、邮政快递等事项进行整合并集成于“乡村生活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目前,第一批18个乡村生活馆有16个落地在未来乡村,龙游团石、浦山的未来乡村生活馆成为全省“千万工程”现场会的一张亮丽“金名片”。
以“人”为核,突出党建治理,实现了共建共享;以“业”为要,深化集成改革,做实了强村富民;以“数”为引,迭代公共服务,提高了生活品质。
截至2022年年底,我市持续推进33个未来乡村建设,其中25个通过省级评价验收,“两项收入”大幅增长,群众“四感”明显提升,同时2023年又有24个省级创建村启动建设。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乡村的含“绿”量决定着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如今,行走在三衢大地的田间阡陌上,绿意葱茏,满目皆景。更让人惊喜的是,随着“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乡风民风更美、文化生活更丰富,形成了乡风润淳、乡村和睦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