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8 11:22:17
最近下乡采访,常听到基层干部抱怨:现在任何改革推进、政策落地、工作落实都盯着基层这“最后一公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压力层层传导,责任无限放大,难以承受。
抱怨归抱怨,基本的道理其实大家都懂。改革推进也好、政策落地也罢,最终拿效果说话、拿处于基层“最后一公里”的老百姓获得感说话。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推进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并体现成效,这是基层的职责所在,无可厚非,抱怨绝不能成为推卸责任或落实打折扣的理由,更不能拿“为基层减负”做挡箭牌。
不过换个角度看,什么事都往基层“最后一公里”甩锅,从而让基层干部心生怨气,也并非没道理。改革举措、政策制定都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是“最初一公里”,针对的是“面”,但各地“点”上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如果“面”上的顶层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点”上的实际,“一刀切”推动落实的后果极有可能堵在基层的“最后一公里”,即便强制执行,效果也未必理想。由此,我们需要反思,“最后一公里”生病,顶层设计的“最初一公里”是否也应该吃点药?
在现实中,“最后一公里”与“最初一公里”不匹配的情况并不少见。前期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作出的决策不接地气;前期工作方案不完善,风险评估不够充分;下达指标拍脑袋,基层落实确有困难;上面意见不统一,推进过程出现“中梗堵”如此等等。种种不匹配中,自然也有基层干部工作能力欠缺、工作作风不实,从而导致补台不及时、攻坚克难的主动性不够、信息传递不对称等原因,但把无限责任直接甩给资源有限的基层“最后一公里”,真的有些说不过去。
推进一项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初一公里”不埋痛点,“最后一公里”才能避免产生堵点。责任甩锅不是办法,上下匹配、贯通才是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