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个性化“指导”垃圾分类_衢州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龙游个性化“指导”垃圾分类

2023-08-21 10:26:28

8月15日上午,龙游县小南海镇红船头村村委会大厅里,龙游县“贺田模式3.0”数字监管平台显示,当天翁家新区小区80户常住户中,有79户参与了垃圾分类,收回垃圾538.5公斤,其中易腐垃圾260.6公斤,其他垃圾277.9公斤,当日垃圾分类合格率达到97%以上。

  “有了这个数字监管平台,哪些农户分类不合格,一目了然,方便我们下一步开展一对一的指导。”红船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沉飞介绍。

  在原来垃圾分类基础上,龙游县大力推进数字赋能垃圾分类试点落地,目前有新槽、团石、浦山、红船头、坪湖等5个村进行试点,效果明显。

  垃圾桶贴上了二维码

  大街乡新槽村每户农户家门外都摆放着一绿一灰两只圆形垃圾桶,桶身上各贴有一个二维码。每天清晨,村里的保洁员会驾驶保洁车来到家家户户门口,将两只垃圾桶依次搬上保洁车。保洁车上的智能系统会自动扫码、称重并拍照。保洁员在检查分类情况后,按下“合格”“空桶”或“不合格”按钮,该农户的垃圾分类情况就被上传到了龙游县“贺田模式3.0”数字监管平台。平台显示,合格的农户获得3个积分,而空桶和不合格的农户则没有获得积分。

  同样的场景也在红船头村翁家新区小区里上演。在正确将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放入两个垃圾桶后,农户可获得5个积分。

  新槽村妇女主任邱春梅告诉记者,新槽村从2021年10月开始使用该数字监管平台,在去年5月22日进行了第一次积分兑换。“100积分可换一元钱,我们根据系统记录的积分,折算后直接打到农户银行卡中。”邱春梅说,最多的几个农户积分高达8300分,一次性收到了83元钱。

  红船头村则列出了积分兑换物品清单,100积分可换一块肥皂或一瓶洗衣液。农户们每隔几个月就会到村委会兑换自己所需的物品。

  个性化指导成为可能

  “垃圾分类好是好,就是有点麻烦。”尽管已经习惯了垃圾分类,但翁家新区一位住户仍有少许抱怨。

  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龙游县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工作人员邵飞告诉记者,在推行积分兑换制度初期,农户热情高涨,参与度很高。新槽村村民将附近山上的农药瓶、塑料袋、烟头等捡了个遍,红船头村的村民甚至从其他村里找来烟头到村里兑换物品。随着时间流逝,最初的新鲜劲儿退去,垃圾分类成了每天要做的琐碎家务,部分农户的热情也有所减退。

  如何变垃圾分类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从根本上改变农户想法,将这一项工作长期有效地推行下去,成了摆在镇村以及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实际工作中,邵飞发现,村民们不愿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嫌麻烦,有的则是不了解相关知识,“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办法。”

  数字化监管平台为个性化定制宣传政策提供了可能。徐沉飞介绍,数字化监管平台运营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不少老年村民垃圾分类知识匮乏。利用老人爱跳广场舞的特点,村里每晚在小广场上进行“佳木斯”舞蹈排练,吸引村中老人参与,“排练前半个小时,我们会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教大家正确分类。”

  此外,红船头村还根据数字化监管平台上的统计信息设立了垃圾分类红黑榜。“我们会在村情通上对上一阶段村民获得积分的情况进行公布,形成对比,激发大家的荣誉感。”徐沉飞说。

  获得感驱动好习惯养成

  数字化监管平台的运用,大大减少了垃圾分类工作的人力成本,让镇村两级可以将更多的人力、财力投入到为村民带来更多获得感的事项上去。

  邱春梅告诉记者,这两年新槽村每年都要支出5000多元,发放给获得垃圾分类积分的村民。此外,村里还设立了垃圾循环超市,回收村民收集的农药瓶、金属、纸类等垃圾,并付给村民兑换券。村民可凭兑换券在村中小超市兑换所需物品,小超市则凭收到的兑换券,一年一次到村里结算等价人民币,“这笔支出每年也要四五千元。”村集体将收回来的可回收垃圾卖给废品回收站,补贴村集体支出。

  尽管花费不少,但新槽村上下都认为这是一笔超值的“投资”。

  村民赖菊美对此感受颇深。她严格遵守垃圾分类要求,前不久刚收到用积分兑换的83元钱。但垃圾分类带来的收益远不止于此。

  赖菊美开了一家农家乐,每年有大量外地客人来她家用餐、住宿。“城里人来了都说我们这里很干净,连蚊子、苍蝇都很少见,住得很舒服。”赖菊美笑嘻嘻地说,在杭州工作的儿子每次回来,都对村里、家里的环境赞不绝口,“年轻人喜欢干净,看到家里这么好,他也愿意经常往回跑。”

  赖菊美说,因为村庄环境好,还有上海的客商来此投资项目,她还能凭流转出去的土地拿一份租金。几项收入叠加,赖菊美一年至少能有四五万元进账,“垃圾分类做得好,环境就好,我们的生活也能过得更好。”赖菊美的话中充满了自豪。